贻贝,舟山方言称之为“淡菜”,别名海红、红蛤、壳菜,据宋版《定海县志》记载,它还有一个响当当的雅号:东海夫人。据考证,采集野生贻贝供人类使用、交易,在嵊泗已有悠久的历史。先民究竟是如何开始在嵊泗诸岛上采贻贝的,虽然至今尚无明确史料可引述,但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则“贻贝和岛猴”的传说,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嵊泗贻贝生长和利用的原始状况。
贻贝和岛猴
传在上古时期,岛上的先民通过山上打猎采果和海边捕鱼捉虾,就能维持生计,山里的猴子则依靠野果为食,后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岛上林木品种渐少,猴子们的食物骤减,发生了严重生存危机。于是,饥饿的猴群从已没有野果可供摘食的山林来到海岸边,寻觅果腹的食物。
这群猴子在岛礁潮间带跃来窜去,在礁岩上茂密生长的贻贝、牡蛎、佛手、藤壶及羊栖菜、裙带菜中寻觅食物。忽然,有一只眼尖的猴子,发现了礁石上有几只后来被先民们叫做贻贝的海贝,张开了两片厚厚的壳,露出似橘红、似橙黄、似白玉的贝肉,显得那么鲜嫩欲滴,那只眼尖的猴子首先跃扑过去,飞快地用尖利的爪子挖出黑贝壳中的贝肉,投入口中。这只猴子吃了贻贝肉,感受到了从未尝到过的鲜爽美味,“吱吱”“吱吱”地发出了欢快的叫声,另一些猴子看到这情形,也均瞄准张开了两片乌黑发亮硬壳的贻贝,抓食其贝肉……
其实,不管是岛上猴子效仿先民采食贻贝,还是先民受猴子采食贻贝之举启发而开始采获贻贝以供食用,这则“贻贝与岛猴”的传说,一直流传了下来。直到民国初期,岛上的几位老渔人、老樵夫,还看到猴子采食海礁上的贻贝时,因其爪尖被贻贝快速闭合的硬壳所夹,痛得“吱吱”直叫的情景。
曾为御用贡品
到唐朝时,嵊泗贻贝制成的贻贝干就因质量上乘,被时称翁山县的舟山官府选作进贡朝廷的御供珍品,呈送京城,史称“贡干”,历代不衰。时至明代,嵊山、壁下山(即陈钱山、下巴山)等诸岛上的贻贝采获已具相当规模。据明代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儒将郑若曾所著《酬海图编》之“御海洋”一节文中所述,“曾尝亲至海上而知之。向来定海、奉象一带,贫民以海为生,荡小舟至陈钱、下巴山取壳肉、紫菜者,不啻万计。”由此可见当时嵊山诸岛上采获“壳肉”即壳菜——贻贝的规模之盛大。同时,这些来自镇海、奉化、象山等地的沿海渔民把经过加工的嵊泗贻贝干带回了浙东沿海大陆乃至更远的杭州和江西、江苏、福建一带销售,使得嵊泗贻贝的清香远飘四方。
美名“东海夫人”
嵊泗贻贝还被叫做“东海夫人”。《本草纲目》里记载:“时珍曰:淡以味,壳以形,夫人以似名也。【集解】藏器曰:东海夫人,生东南海中。似珠母,一头尖,中衔少毛。味甘美,南人好食之。诜曰:常时烧食即苦,不宜人。与少来先煮熟,后除去毛。再入萝卜,或紫苏,或冬瓜同煮,即更妙。《日华》曰:虽形状不典,而甚益人。”据说,《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是从浙人那里听到这个雅号的,所以把它记录下来,而甬上诗人则把其民间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幽默地说:“应是龙宫多嬖幸,故将一品锡嘉名。”意思是说大概是由于龙王后宫太多,才将贻贝封为一品夫人的。因为贻贝在海中喜欢栖居于“石根”深水区,所以又有了“白红二种石根生,水愈深时产愈精”的说法。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