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近海上演“点石成金”海参鲍鱼回捕率仅20%

来源:半岛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3-07-03 10:25:18 

五颜六色的各种海藻摇曳着身姿,在长满海藻的大小石头缝中,趴着一只只正在栖息的海参、鲍鱼……722,水下摄影师苏长顺像以往一样,潜入海底拍摄下了这些镜头。这可不是普通的海底世界,而是人工用石头种出来的“海底森林”。据了解,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建设“海底森林”(又称“海洋牧场”)的高峰,青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有限公司是青岛建设“海底森林”最早的实践者之一,利用5年时间成功在近10万立方米的石头上种出了“海底森林”。

岛城有三处“海底森林”

在距离海面五六米深的地方,有一个热闹的水下世界。在那里,从几厘米到几米长短不一的海藻营造出了一个密不可透的海藻森林,海藻随波摇曳,大小不等的鱼、虾、蟹和我们叫不上名来的一些海洋生物穿梭在海藻的森林里;在长满海藻的石头堆里,海参、鲍鱼像熟睡的孩子一样一动不动,如果细心观察,一些鲍鱼的外壳上还挂着有不同编号的“身份证”……

这是苏长顺下水拍摄的“海底森林”视频资料,在他的电脑里,保存着几十份“海底森林”的视频资料,都是他最近5年所拍,最近的一次拍摄是在722,在大公岛海域。“那个地方的海底森林长得最好,有的鱼有手掌那么大,都是野生的,我们往大海里投放的海参、鲍鱼苗,长势也很喜人。”苏长顺是青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有限公司的一名业务负责人,大公岛海域的“海底森林”,正是青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有限公司实施建设。

除了大公岛附近海域外,这样的“海底森林”还有两处,分别位于奥帆中心附近海域和崂山青山湾附近海域。后两处建设时间较短,不过最短的也超过了3年。

海底投石实现“点石成金”

营造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的,是一块块原本光秃秃的石头。青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告诉记者,在海底潮间带和潮下带的近海海域建设人工鱼礁,国内外最常用的方式是海底投石和沉船,相比之下,投石的方式更适宜在青岛近海使用。

在一份视频资料中,记者看到了海底投石的作业现场。装满石头的大型渔船上 ,挖掘机将石头投到海里,这些石头都是普通的花岗石,小的一二百斤,大的重达一吨。“一般都要等到涨潮时才能出海投放,不容易搁浅,而且必须在冬季,要不然一投下去就被海蛎子给破坏了。”陈刚说,石头个头多大合适、投在深水区还是浅水区、投放的石头要距岸边多远才不至于被水流冲走……这些都是学问。刚开始的时候,陈刚在养殖海域投下了5000立方米的石头,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石头上不但没长海藻 ,反而长满了海蛎子。向行家请教,才知道投石头的时机不对,当时正是海蛎子的繁殖期,几十万元基本上就这样打了水漂。

在小麦岛附近,仍堆放着陈刚储备的一堆石头,这些石头过几个月也将“喂大海”。石头一立方米100多元,一船石头大约5万元。每次往海里投放石头都要租专门的大船,石头要先用大卡车运到麦岛码头,然后用吊车装船运到指定海域投放,一趟下来运输成本甚至比买石头花费还高。

石头“开花结果”要等3

投到海底的石头,变成长满海藻的“石头树”,陈刚说,最短也需要3年。

陈刚说,石头一般都要在冬季投放,石头沉下去后,会先长浮泥,浮泥上像地上长草一样长出一层薄薄的小海藻,招来海蛎子率先来安家,而随后到石头上来做客的是海星,海蛎子是海星的美食,它们会栖身在石头上觅食。

随着石头在海底沉积的时间越来越长,上面长的浮泥也会越来越多,海泥达到一定厚度后,海蛎子等贝类生物就浮不住了,这个时候,石头表面也会形成很多小坑,小坑也会被浮泥填埋。浮泥上会陆续长出海藻 ,海藻渐渐长大长长,这个过程会持续两三年时间,直到形成相对稳定的“小气候”。

形成的“小气候”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这里,海洋生物的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互相利用,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食物链:海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氧气,供给贝类,而贝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会被藻类吸收,其排泄物被海参等海珍品食用;海水中过剩的氮磷等有机物被藻类吸收,繁茂的藻类又为鲍鱼等海珍品的生长提供了丰富饵料。

一亩海底森林造价就得30万元

石头海底能“长”上百年

在石头缝隙中,可以看到鲍鱼、海参扎堆栖息的身影。陈刚说,随着石头“开花结果”,到了第三年的时候,就初步达到了一个小养殖场的功能,他们会把海参、鲍鱼苗投放到这里,实现“海底森林”的养殖功能。可这个“海底森林”并不便宜,一亩“海底森林”的造价约在30万元上下。

海参鲍鱼回捕率仅20%

投放的海参、鲍鱼要达到成品规格,还需要在“海底森林”里长上3年甚至更长时间。苏长顺说,尽管投放入海的鲍鱼都有两三厘米长,但由于是完全原生态的海洋环境生长,没有饵料喂养,相比池塘养殖的鲍鱼要长得慢至少一年。同样,海参也是如此。“苗种我们年年要投放,一投都是几百万尾,石头也是年年投,因为不是每块石头都能长出喜人的海藻 ,石头跟不上 ,投下去的苗种也就没用了。”

陈刚测算了一下,建设一亩“海底森林”,需要投放石块1千多立方米,按照1立方米100多元计算,石块的投入大约是十几万元,此外要投放鲍鱼苗、海参苗3万多粒,按照鲍鱼苗3/粒、海参苗1/粒算,苗种的投入加起来要15万元以上,再加上运输、养护、采捕等成本,一亩“海底森林”的造价约在30万元上下。

那么回报又有多高呢?陈刚说,“海底森林”的产出还不好测算,但按照有关专家估计,一船投入大海的石头是5万元,投进海后每年带来的收益高达50万元。更重要的是,石头投进去后可以使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七八年的投入期一过,就坐享其成。

不过,这样的买卖也并非没有风险。比如,石头并不是投下去就能长海藻,相当多的石头因为投到了泥滩中而报废;而投下去的海参、鲍鱼苗绝大部分都会跑掉,“我们预计的回捕率也就五分之一左右,下去十个能捕上来3个已经很幸运了。”

“养大海”累计已投2000

截至目前,金海福源海洋实业有限公司为建设“海底森林”投入的石头已达十几万立方米,加上苗种等,累计总投入已近2000万元。在崂山青山湾的“海底森林”,记者注意到,鲍鱼和海参个头都已经很大,不过,这些鲍鱼海参都还没有到上市的时候。最早投放的大公岛已接近5年的时间,崂山青山湾也有四五年的时间,而奥帆中心附近的“海底森林”投放石头不过两三年的时间。按照陈刚的测算,到年底前会有少量的海参、鲍鱼产出,但大量产出还要等到一年之后。

投石头之前的海底是什么样子?陈刚对此记忆深刻:“别说鱼了,连草都很少。”由于近年来的过度捕捞,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在崂山青山湾,垂钓的市民钓一上午竟钓不到一条鱼。最近这段时间,他已经听到不止一个垂钓者讲,这里的鱼很好钓,一天能钓上来几十斤。同样,在大公岛,石花菜近年来基本上绝迹了,但因为石头“养”大海,这两年石花菜又多了起来。

揭秘

鲍鱼吃海菜海参吃粪便

海藻有红有绿,有黄有紫,这是怎么回事?苏长顺解释说,因为生长区域的不同,海菜的颜色会呈现出绿色、褐色等色彩,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绿色的海菜多生活在浅色区,光线相对好一些。

“这些海藻都是鲍鱼的美食,尤其是海菜杆上,仔细看的话会有凌乱的牙齿印,那都是鲍鱼啃海藻的痕迹。”苏长顺说。但是,海参就不像鲍鱼那样有口福了,海参没有牙齿,吃不了海藻,它们吃的食物有些特殊海蛎子的排泄物,“你看看海藻叶上面有很多一条条的东西,有些像豆虫,那是海参的排泄物”。

记者注意到,在崂山青山湾的录像中,两种颜色的鲍鱼格外引人注目。苏长顺说,颜色发绿的是两年前投的苗,而颜色呈深褐色的是野生的鲍鱼 。相比之下,野生鲍鱼的个头要比人工投的苗小一些,因为它们成长较慢。

本版文/ 记者 陈浩杰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