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专家——陈立侨

来源:中国博士后网   发布时间:2013-07-03 10:25:29 

陈立侨,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水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水生动物营养学和种质遗传学的教学与研究,以“为人师表,身正师范”为理念,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刻苦钻研,引领学生进入了求知进取的殿堂。在科研上求新求精,成果卓著,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或先进)的科研成果。先后入选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和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等各类人才培养基金的资助。荣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和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求新创造,成果丰硕

在科研工作上,思路敏捷,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具有开拓精神。怀着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对事业的追求,常常早出晚归,忘我工作,紧紧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水生动物营养学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普遍认可。作为负责人已先后承担了37项课题,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1项(子课负责人)、海外青年学者合作项目(杰出青年B类)1项(主持)和面上基金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重大培育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2项及上海市和教育部等多项人才基金。在国际著名SCI学术刊物《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Developmental & Comparative Immunology》、《Animal Genetics》、《Aquaculture》、《Aquatic Sciences》、《Fish and fisheries》,以及国内的《动物学报》、《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水产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21篇,著作3部。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1)率先较系统地开展“中华绒螯蟹的营养学研究及其环保型全价饲料的研制”。项目历时14年,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在蟹类必需成分营养、亲体营养和营养免疫研究等方面的空白,解决了蟹类营养学研究中的多个重要理论问题。申请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成功地开发出了系列环保型全价饲料,分别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和湖北等地进行应用推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促进我国河蟹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在参与课题“鲟鱼人工驯养与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鲟鱼类营养生理学和摄食行为学的研究,结合鲟鱼苗种培育和商品鱼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鲟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与摄食行为、幼鱼饥饿及补偿生长、不同脂肪源和蛋白源对幼鱼生长的影响、商品鱼最适营养素需求量等进行了研究,研制出鲟鱼的标准化、系列化的人工饲料。该课题获得200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在中华绒螯蟹多倍体人工诱导的研究中,应用细胞工程技术成功地培育出多倍体河蟹幼体,成果在国内外均为首次报道,是蟹类多倍体研究的一个突破性进展。(4)池塘饲养鱼类优化结构及其增产原理的研究中,取得了若干创新进展,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疏浚泥浆排放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成果对协调工程与环境,工农业生产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还荣获了第三届中国“国氏”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先后应邀赴加拿大Toronto University、美国Auburn UniversityHawaii University和澳大利亚Flinders University等从事合作研究。199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七、八届学科组评审委员、中国水产学会理事、上海市科协高级会员、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科学家网络成员等十余个学术团体的兼职。

教学求实,人才辈出

1992年留校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从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在业务上潜心钻研,积极探索,努力探索教学新路。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动物生物学”、“水生动物营养学(双语)”“水生动物种质遗传学”和“动物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专业基础课程。力争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到教学展示等多个方面,使课程的讲授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形成“以趣导课、以疑启思”的教学特色。教学效果多年连续被评为“优秀”,位列学院教师前5名。

在课程建设方面,参与主持国家“九五”重点教材《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简明中国水产百科全书》(部分)的编写。利用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多年的科研积累,申请建设双语课程“水生动物营养学”已顺利立项。

研究生培养方面,作为一名年轻的导师,力争让研究生做到“先学思想,后学技术”,并从德智体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共指导研究生46名,博士后2名,已分别有11位获博士学位、11名获硕士学位,2005年又有4位博士生和3名硕士生顺利通过答辩。指导的研究生分别获得了华东师范大学“校优秀博士生培养基金”、“校优秀研究生科研基金”。二位博士省的论文先后荣获“19届(2004年)国际动物学大会优秀论文奖”、2004年上海市水产学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和2004年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由本实验室培养的学生一个个学有所成,分别在国际上著名刊物如《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Symposium》、《Journal of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等发表多篇高水平的论文,毕业后有的已经担任系主任、院长等领导职位,并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团结合作,共同提高

热爱教师岗位,安心本职工作。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为人师表。学科建设方面,和同事们经过共同努力,学科组青年教师在良性竞争中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做到“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团结合作、富有朝气的年轻集体。近年来,已集体承担了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项目和学科建设凝聚并带动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在承担繁重的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的同时,但却时刻没有放松对学生在做人方面的教育。作为教师,深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上好课的同时,每年指导12位本科生进行“课余科研实践”,并于2004年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导师。在课余时间直接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活动中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以自己治学严谨、讲课认真、工作勤奋、待人诚恳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和同事。力争做到既是学生学习上的良师,也是生活上的益友。积极参与并力争做好一些社会工作,如全国有关学会、上海市科协、青联和区政协的有关工作和活动。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专业管理能力,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个不辜负党和组织期望的新时期优秀青年教师。

新闻连接:大闸蟹将吃“全价配合料”

蟹肥菊黄时节尚未到来,国内生产河蟹饲料的龙头企业“恒兴集团”近日找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终身教授陈立侨,就教授研发的中华绒螯蟹环保型全价饲料进行洽谈。该科研成果获得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华绒螯蟹,又称大闸蟹、河蟹。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河蟹苗种人工繁殖技术突破后,全国河蟹年产量已猛增到40多万吨,产值超过200亿元。但大多数蟹农仍采用传统的单一饲料,致使河蟹“偏食”,营养不均衡,导致成蟹规格偏小。还有的蟹农误投饲料,造成河蟹病患。“要像研究人一样,系统研究河蟹的遗传、生长、发育方式,弄清河蟹该吃什么,需要哪些营养。”1991年,陈立侨开始了研究。他从绘制河蟹“营养图谱”开始,通过对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的营养配制研究,逐渐掌握了河蟹繁殖、发育的各种营养需求,特别是不同性别、不同生长阶段河蟹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教授制订出适合不同河蟹的营养标准和实用配方,将20多种氨基酸、10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浓缩成颗粒饵料。与传统的单一饲料或生鱼虾类饲料相比,既价廉又环保,被蟹农戏称为螃蟹的“十全大补丸”。更有意思的是,教授的饲料如同防水的“膨化食品”,沉在水底两个小时都不会化,正符合螃蟹喜欢在水底下边爬边嚼的习性。

“我只要看看泥地里的洞,就知道哪些洞里有蟹,有什么蟹。”同蟹打了十几年交道的教授,与铜川路水产市场的小贩也交上了朋友。如今,试生产的全价配饵和添加剂已陆续在全国各大主要河蟹生产区试用,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专家点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院研究员夏德全:这是一项“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它将为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解放日报 记者 章迪思)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