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海水增养殖区的监测数量由上年的60个增加到62个,全面开展了水质、沉积物和养殖生物质量监测。并在赤潮高发时段,对19个重点海水增养殖区实施了高频率和高密度监测,编制和发布了14期《赤潮监控区养殖环境质量通报》。
实施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中,50%水质状况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监测的19个重点增养殖区中,适宜养殖的占37%,较适宜养殖的占63%。部分重点增养殖区营养状态指数较高,养殖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在个别区域内多次诱发赤潮。
增养殖区沉积物质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的比率为58%,比上年提高了11%。监测的19个重点增养殖区中,有11个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部分重点增养殖区沉积物质量超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超一类标准的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铜、镉和汞。
在19个重点增养殖区及其毗邻海域共发生赤潮30次,累计面积3184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减少16次和7406平方公里。赤潮发生期间,不适宜养殖,发生赤潮的重点增养殖区主要有:福建厦门、福建三都湾、福建闽江口、江苏海州湾、浙江岱山、广东柘林湾、天津驴驹河、山东烟台、浙江象山港和浙江洞头。由于实施高密度监测和赤潮应急预案,全年未发生食用有毒贝类致人死亡事件。
个别重点增养殖区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养殖病害,主要病害为:鱼类寄生虫病、对虾病毒白斑病、弧菌溃疡病、海带绿烂病等。发生病害的重点增养殖区主要有:福建三都湾、福建闽江口和海南陵水新村等。
实施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中,50%水质状况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监测的19个重点增养殖区中,适宜养殖的占37%,较适宜养殖的占63%。部分重点增养殖区营养状态指数较高,养殖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在个别区域内多次诱发赤潮。
增养殖区沉积物质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的比率为58%,比上年提高了11%。监测的19个重点增养殖区中,有11个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部分重点增养殖区沉积物质量超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超一类标准的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铜、镉和汞。
在19个重点增养殖区及其毗邻海域共发生赤潮30次,累计面积3184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减少16次和7406平方公里。赤潮发生期间,不适宜养殖,发生赤潮的重点增养殖区主要有:福建厦门、福建三都湾、福建闽江口、江苏海州湾、浙江岱山、广东柘林湾、天津驴驹河、山东烟台、浙江象山港和浙江洞头。由于实施高密度监测和赤潮应急预案,全年未发生食用有毒贝类致人死亡事件。
个别重点增养殖区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养殖病害,主要病害为:鱼类寄生虫病、对虾病毒白斑病、弧菌溃疡病、海带绿烂病等。发生病害的重点增养殖区主要有:福建三都湾、福建闽江口和海南陵水新村等。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