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第6城市群的新机遇

来源:《国际金融报》(2005年12月30日第十九版)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9:21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岛屿型国家和滨海区域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在国际海洋经济界,海洋经济又被称之为“蓝色经济”。“蓝色经济”对于第6城市群这样资源短缺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超越“绿色经济”的意义,从资源战略角度来看,“绿色经济”更多的是强调对资源的节约型利用,而“蓝色经济”则突出了对资源的开发型利用。

统计表明,2004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2841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为5268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3.9%,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统计还显示,我国沿海地区有近1/10的就业人员从事涉海行业,涉海就业人数已达2107.6万人,涉及国民经济16个门类。

从区域情况来看,包括上海在内的第6城市群区域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4169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2.5%。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82.1%。此外,环渤海经济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4116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2.1%,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0%。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2417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8.8%。显然,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海洋经济体系已经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海洋经济的生产力还有待进一步的释放。在区域经济的战略作用上,第6城市群海域的贡献和环渤海经济区相比差距不大,远不如陆域经济的贡献那样鲜明。

值得强调的是,浙江拥有第6城市群海域最辽阔的海面,了解其海洋经济的基本思路,对于整个第6城市群发展蓝色经济具有积极意义。据了解,浙江向来自称为“资源小省”,但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则力图建设成为海洋资源大省。目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其主要沿海城市的决策层之间,已经就开发海洋资源、增强经济活力方面,达成了高度的共识。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浙江省范围内的领海和内海面积为4.24万平方公里,连同可以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陆域面积的2.6倍;大陆海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全国总长的20.3%,居第一位。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2/5。

根据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设想,浙江省建设海洋资源大省的总体思路是以规划为先导,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港口城市为依托,以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为突破口,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把浙江省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具体目标:一是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总量,争取到2007年,海洋经济总产出达到36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接近9%;到2010年,海洋经济总产出超过54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二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通过调整海洋捕养结构,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等海洋第二产业,积极拓展海洋服务业,努力营造功能分工明确、特色优势显著的海洋产业区域发展格局。三是形成一批海洋经济强市、强县。争取到2007年,在全省形成若干海洋经济总产出1000亿元以上的海洋经济强市和一批海洋经济总产出100亿元以上的海洋经济强县(市、区);到2010年,宁波、温州、台州、嘉兴、舟山等沿海市都要争取成为海洋经济强市。四是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力争到2010年,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达到55%,港口城市、主要河口、重点海港、滨海旅游区、海洋生态保护区等重要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第6城市群南翼的浙江,在海域资源开发和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已经产生了十分明晰的基本思路和近期目标。预计“十一五”期间,浙江有望为整个第6城市群的资源“突围”找到一条新路,并且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品质。

2005年12月31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