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建成全国最大防台风避险中心 供三千船员避险
资料图 台海网7月12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易福进/文 陈巧思/图)今后,台风袭击厦门,来厦避险的渔民,将有“免费酒店”可住。
昨日,全国最大、福建首家防台风避险中心——— 高崎闽台中心渔港避险中心正式启用揭牌,500—600艘船只、超三千名船员在台风天时将可临时安家。
与以往“异地安置”相比,避险中心实现就地安置,渔船等财产就在自己眼皮底下,渔民不愿上岸的难题有望因此破解。
对此,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表示,要让周边地区、海峡对岸来厦避险的船员,一进入厦门港、一上岸就能亲身真切感受到“文明厦门”。
避险中心让“漳泉金”受益
一旦台风来袭,不仅有避风的码头,船员上岸走几步,还有热饭吃、有净水喝、有地方睡、有地方看病。
“我想,还可以考虑请歌仔戏、拍胸舞等,为船员专场演出。”对于高崎闽台中心渔港避险中心的落成,副市长潘世建说,厦门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一个 “心愿”:就是台风来袭时,避风船只一旦进入厦门港,可就近安置船上人员。
据悉,这一在高崎渔港避风港北堤建成的专用避险中心,建筑面积为3295平方米,总投资643万元,内设供指挥、救护、值班、医疗、用餐、休息等应急措施,为全国最大、福建首家防台避险中心。
同时,作为今年市委、市政府推出30项惠民实事中“提高全市应急救灾能力”的一大项目,这一中心的建成,不但会减缓厦门地区的抗台风压力,它的避险功能还将辐射受益 “漳泉金”三个区域。
一个中心,破解两大难题
台风是“常客”,也是威胁厦门海洋渔业生产的主要灾害。
厦门目前仅有一处高崎渔港避风港,来自相关单位的消息显示,每年台风来临时,船员人数达4000—5000人。
“渔港硬件不错,已成为‘厦漳泉金’的重要避险场所。”有关负责人表示,但渔港内缺乏一个短距离的避险场所,每年台风来袭时,渔船上的人员都要被长距离转移至东渡六中校区避险,虽历经多次演练、实战,但转移时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比如,不仅路边的大树、广告牌随时可能砸落伤人。
另一个难题,则是渔民不肯上岸。历次防台风的经验表明,劝导渔民上岸,是件很难的事,甚至有时要强迫其上岸避风。不仅转移路途遥远,更重要的是,渔船等财产没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渔民不放心。
“而现在,避险中心就在岸边,渔民一眼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渔船情况,可大大减少抵触心理。”有关负责人分析,这将“一举两得”。
记者手记
温暖人心的城市细节
厦门的渔民变少了,厦门却大手笔建好了避险中心。
导报记者获悉,每年台风来临时,有近600艘的船只进港避风,但厦门本地的船只越来越少,而多数是来自周边的船只。比如,来自龙海以及海峡对岸的船只。
根据相关要求,12级以上台风到达前6小时,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必须撤离避风港内渔船上的所有人员。
来者就是“客”,更何况在大家有难的时候。就是在厦门本土船只减少、本土渔民渐少的背景下,本着“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按照市委、市政府不断完善避风港防台抗风能力的建设,从去年11月开始启动,厦门启动这一避险中心的建设,并要求高标准打造避险场所。因此,这项民生工程,不仅惠及本土渔民,更是为来厦避险的“客人”办了一件大好事。
在揭牌仪式上,潘世建特别用心,对一些可能影响渔民生活的细节一一叮嘱,强调要考虑周全,让渔民食宿无虑,安心度过台风天。
危难见真情,细节暖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避险中心不为厦门渔民而建,却能让各地渔民朋友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馨。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