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今年以来,从“中菲照会风波”到越南海上军事演习,以及美日“2+2”共同声明表达出的联手对抗中国的意图,一系列以东海、南海为代表的海洋问题成为地区安全中的显性因素。随着一些扼守世界贸易通道以及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争议岛礁的象征意义和战略重要性的突显,海洋领土主权争端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地区有关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由于地区外大国的介入进一步恶化了地区安全气氛。
中美两国日益重视彼此海洋战略走向,这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将发生何种影响?海洋领土争端将如何演进?如何实现地区国家海上安全合作?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题为“海洋战略:安全与治理”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各国专家深入讨论了上述议题。
消除疑虑——走向海洋主权清晰
随着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对海上邻国及域外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传统海洋大国对中国海洋战略的疑虑逐渐增大。美国海军分析中心资深顾问丹马克等西方学者认为,在军事层面上,中国的海洋战略可以被概括为“拒止战略”,又称“反介入战略”,即通过发展反舰弹道导弹与潜艇等先进的武器系统,以限制美军在东亚海域自由行动的能力。为了应对中国“拒止”能力的迅速增强给美军海上作战行动造成的影响,美国军方已经形成所谓的“海空一体战略”,即整合空中、海洋、陆地、太空和网络空间等所有领域的作战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美军的行动自由。中国学者则认为,目前中国海上军事能力的提升表现出中国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地区和平所必需的能力和决心,如果这种积极的防御战略引发美国的过度反应与反制行为,则可能导致两国战略猜疑的加剧。
从法律层面看,“无暇号”事件引发了对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否允许外国船只在一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进行军事活动以及进行何种军事活动的分歧。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薛晨认为,在中国看来,这种活动必须是和平的,而情报收集活动即使是由民事船只所进行的,也很难被认为是和平的;美国则坚称情报收集活动符合国际法规定。随着中国海军力量的增强,海上活动区域的扩大,今后中美之间的船只水下相撞事件亦难避免。对国际法的规定产生不同理解,进行不同的解释显然不利于未来中美缓解此类冲突事件所带来的政治与安全关系的紧张。
2009年东南亚各国纷纷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各自的外大陆架划界案,导致南海问题进入一个“纷争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加拉南国际问题研究院李明江指出,中国提交的“九段线”地图是向明晰主权要求迈进了一大步,接下来的当务之急是要强调“九段线”是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认定的“岛屿归属线或岛屿范围线说”来确定的,线内岛屿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领土,并由此确定海洋法的相关权利。明晰南海主权要求的法理基础不仅释放出中国和平意图的信号,即中国依据国际法规定伸张主权;而且有利于推动对于争议问题进行一点点、一步步的解决,从而创造一种积极的地区安全环境,排除区域外大国介入的借口,确保在东南亚和东亚海洋不出现战略冲突紧张局势。
多国合作——让海洋成为和平之源
与会专家指出,国家之间的战略猜疑、相互重叠的领土主张和经济利益之争是地区国家之间关系紧张和不稳定之源,但是全球化进程和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使得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大大增加,而共同面临的海洋安全威胁与挑战也远非任何一个国家所能单独应对。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有关国家间海洋合作的开展。
首先,增加各国海洋安全战略的透明度。通过各国政府以及研究领域的交流与探讨,解释国家海洋战略目标,探求共同保证地区稳定与繁荣的途径。
其次,随着中国海军投放能力与范围的扩大,中美之间需要及时沟通达成进一步的互动和安排,如相互告知海事活动范围、方式与规模;对活动区域的深度进行协商;建立水下通知机制;签署《海上突发事件协议》的规范性文件,等等,来降低中美之间可能发生的海上突发事件及其冲击力和破坏性。
第三,中、美、日、韩等各国合作提供区域海洋安全公共产品。一方面,扩大人道主义援助和海上救灾等海洋非传统安全合作,减少海盗、海上武装抢劫事件以及海上灾难频发给沿海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加强对海洋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共同应对能源需求量激增、跨国界渔业管理、以及海洋环境恶化带来的挑战。为此,需要沿海各国加大海洋政策合作与协调,进行联合科学研究与信息共享。
为了减少猜疑与分歧、促进海洋合作安排与机制的形成,亚太地区沿海国家应该进一步建立多国海军对话机制。与会专家认为,防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和安全对话对于建立互信和危机管理机制、实现国家间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很重要。建立“海军对海军”的联系,让拥有共同专业知识的防务人员一起进行磋商,并由专人来主管这样的沟通渠道,更容易让交流摆脱政治关系波动所带来的影响与干扰,从而减少误判,阻止冲突和危机升级。
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这一背景下,各国对海洋资源的战略关注度和实际利用力度在加大,势必导致对海洋权益的争夺态势日益严峻。上海社科院亚太所所长刘鸣研究员坦言,中国力量的持续上升带来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国际体系的未来能否逃脱“权力转移”的陷阱,继续和平与发展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是否能够适应由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动性和重要性的增强、外交自信心和荣誉感的提升给国际体系带来的变化;而中国则需要认识到美国仍然在亚太地区海洋安全中保持着优越性地位。通过沟通与合作,确保相互尊重利益关切、疏解彼此战略忧虑,让海洋成为地区乃至全球和平与繁荣之源是各国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