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28日文章】题:戴维·卡梅伦真的应该对中国说教吗?(作者 乔治·沃尔登)
自作聪明的人会说,在政治上会犯的最糟糕的错误之一,就是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可能是令人厌倦的预言,但是当中国总理本周走向唐宁街10号的麦克风,接受卡梅伦首相关于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的说教时,有一刻我开始同情他。
我不是说我们英国人应该闭口不谈人权,努力争取出口。关于支持民主运动的观点已经够明显了,问题在于怎么做才最好。
鉴于历史背景,任何带有说教意味的话都达不到预期目标,尤其是来自英国的说教。北京有过去耻辱的记忆,这个国家越强大,民族主义怨恨上升的危险就越大。不管喜不喜欢,当前很多中国人对人权并不在乎。他们知道的是,对他们来说,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中国政府并不是不知道我们在想什么,我们吸引公众关注令人担心的趋势是正确的。我们私下里肯定必须说,有时公开场合也必须说。这是个时机和语气的问题,我不相信我们做对了。
【英国《独立报》网站6月29日文章】题:我们仍然不理解我们对中国有多不重要(作者哈米什·麦克雷)
我们英国人觉得,批评中国的人权是我们的权利,甚至责任。在中国,这样的话被看做干涉,令人生厌。当这类问题在贸易谈判时被提出来,就像本周戴维·卡梅伦与中国总理温家宝会谈时发生的情况,双方的脱节就会导致一个明显的问题。以这种语气说话并危及我们的对华出口,符合我们自己的利益吗?
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当然也是过度简单化的问题。不错,我们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极其重要。但是,其他一些关系也同样重要,程度甚至更甚。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人数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甚至超过美国。我们因为香港而与中国有历史渊源。
无论如何,对华经济关系的各方面经历都说明,政治不可以干预经济。中国人会走他们认为符合自己利益的道路。所以,问题的关键与其说是我们破坏和他们的贸易关系,不如说是我们仍然没能充分理解中国的变化规模,或者说我们的观点对中国人来说多么不重要。
经济事实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本报昨天报道了中国的高铁网,其高铁线路总里程将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很多人都知道,各种各样的报道预测中国将在20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且可能比这早得多。有些人知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生产着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袜子。多数人也都知道,中国正在世界各地挖掘资源,尤其是非洲。尽管我们可能理解所有这些,它们却只是统计数字。我们不理解在认识和影响力方面发生的变化。
有两件事情发生了。一是中国已经逐渐而坚决地赶上西方,在经济规模上超过法国、英国、德国,去年又超过了日本。二是衰退加速了这种转变。中国不仅在继续增长,中国的银行也不需要援救。中国人的生活标准继续上升。现在,当我们跌跌撞撞地摆脱衰退时,中国的债务比七国集团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低,所以中国不像我们那样背负着还债的重担。
成功带来自信,金钱换来影响力。所以我们的报纸上出现这样的标题——《中国赶来拯救欧元》和《中国乐意购买更多西班牙国债》。
经济相对的失败缩小了我们的政治影响力。我们怎么说或怎么想都不重要,这与其说是因为直抒胸臆就可能失去贸易机会,不如说是因为我们不再受到尊敬。既然事实证明西方对如何管理经济的意见是错误的,为什么人们还要听我们的呢?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