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0:44:45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日照市抢抓蓝色机遇,以“开放创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执行力、创新力、公信力”建设年活动为载体,着力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不断增创蓝色发展新优势。

务求实效

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日照市把“三力”建设年活动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总抓手”,注重解决思想方面的问题,但更注重解决实干的问题。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五个新”(发展境界要有新提升,发展优势要有新增强,发展环境要有新优化,体制机制要有新完善,跨越发展要有新突破)和“七个第一”(抢抓机遇第一时间、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记稳定第一责任、注重廉洁第一保障、把握群众第一选择、深入基层第一现场、争进工作第一方阵)的要求,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外来投资者、旅游者,通过公开电话、网络、行风在线节目、“双直通车”等多种途径,征求意见,接受监督。对排出的影响“十二五”发展的12项重点难点问题,对蓝色经济区160个需要争取的政策、事项,183个重点大项目及“双十·一城”工程,对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对村“两委”换届等工作,都明确责任,加快推进;对群众反映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社会保障、涉访涉诉、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非法集资等矛盾问题,及时化解。注重加强对干部队伍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引导督促各级干部在抢抓蓝色机遇上有大作为,在转方式、调结构上有快作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新作为,坚决查处不作为、乱作为和效能差的问题和责任人,切实解决部分干部“慢、软、散、虚”,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不强,作风不够扎实等问题,为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水平和提高发展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活动开展以来,日照市积极完善一线工作室、党群“双直通车”、“信息化平台+合成警务”快速查控圈等工作机制,力量下沉,着力“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化解”各类问题,提高服务效能。全市各级共上门服务43000多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800多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0余起。全市基层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好事4980件次,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7020件次。

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共举办各类专题报告会、研讨会等1085,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1449,确定调研题目1459,形成调研报告1200,组织调研成果交流496次。共发放社会问卷114755,访谈党员群众54833,召开座谈会993次;查摆出思想、作风、领导等方面的问题933,现场解决的问题127,已经解决的问题244,正在解决的问题689个。各级各部门通过网上互动、网络信箱、行风在线、市长热线、领导接待日、社情民意中心等形式,与服务对象开展互动2819次。

“三力”建设年活动真正把任务落实到项目、园区、企业上,把成果体现到让基层和人民群众满意上,把重点放在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为开创“十二五”率先创新优质发展新局面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凝心聚力

蓝色经济迅猛发展

“三力”建设年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干部群众齐心干事创业的热情,激活了蓝色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上半年接连获得“中国十大最美海滨城市”和“2011中国最佳生态发展城市”十强。5月份,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20102011)》中,日照的经济增长速度排名全国第7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日照市抢抓蓝色机遇,将港口作为核心战略资源,重点加快打造钢铁及配套产业、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制浆造纸和印刷包装、粮油加工、海洋装备制造、油气储运加工业、海洋新兴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业、食品及水产加工业、综合旅游业等十大蓝色产业,加快培育冶金、石化、汽车3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浆纸、海洋装备、粮油加工3个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蓝色经济迅猛发展。

港口经济活力迸发。25岁的日照港,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亿吨港口。2010,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27亿吨。今年截至522,日照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0069.50万吨,同比增长17.65%,仅用142天突破亿吨大关。

临港产业迅速发展。依托临港优势,日照市大力培植特色鲜明、成长性好的蓝色大项目,并迅速形成产业集群。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国际海洋城、亚太森博浆纸三期、盛海工项目、中纺粮油二期、中储粮油三期、凌云海大豆、阿泰克汽配、森达美棕榈油、网络物联网、众山生物科技、五征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带动力强、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高端规划项目,将大大增强临港产业的辐射带动力和集群效应,促进日照蓝色经济加速发展。去年,全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值、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突破1000亿元、55亿元、600亿元、130亿美元、10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全市蓝色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39%。钢铁、石化、汽车、浆纸、粮油等临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315,其中过百亿元的2,利税过千万元的达到310,世界500强企业累计已有18家投资日照。今年15月份,全市进出口总值、增幅分居全省第3和第2,出口增幅稳居全省第一位。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3.6%16.4%29.45%

对外开放与合作不断深化。始终坚持把日照放在蓝色经济区、新亚欧大陆桥和全球大的发展格局中来定位,积极构建“东吸亚太、西联桥带、北接半岛、南引长珠”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内外联动,注重把利用外资、稳定外需与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推进与中字号、外字号、民字号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今年,通过北京、香港、新加坡等大型招商活动,积极推介蓝色经济区,陆续签订了一批重大项目,累计签约投资总额已过千亿元。

特色经济异军突起。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体育经济、旅游经济等特色经济在日照海洋经济的蓝图上绘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全国最大的国家海洋公园落户日照,建成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水运基地、日照游泳馆、阳光海岸梦幻海滩等一批精品工程,成功承办2010中国水上运动会、中日韩国际帆船比赛,形成了“阳光度假海岸、水上运动之都”特色品牌,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

打好五张牌

瞄准未来抢占先机

善谋者谋势。日照市瞄准“十二五”,重点打好“五张牌”,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抢占蓝色先机。

一是枢纽牌。把港口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核心战略资源,以打造国家重要枢纽港为目标,大力实施新一轮港口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岚北港区主航道二期工程、岚山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山西中南部至日照港铁路大通道、青日连铁路、疏港公路、日照机场等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港口投资176.4亿元,新建生产性泊位27,港口年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远期通过能力达到6亿吨,构筑起“大宗干散货、原油、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四大体系,打造我国著名的大宗散货进出口中转基地、华东地区重要的杂货进出口中转基地、亚欧大陆桥东端区域性集装箱转运中心和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二是产业牌。着力发展钢铁及配套产业、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油气储运加工业、浆纸及印刷包装产业、现代海洋渔业、临港传统优势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业、综合旅游业等“十大蓝色产业”,加快打造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目前,日照市正积极搞好配套服务工作,加快推进2000万吨的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规划建设,已设立1.5亿元市级蓝色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排出160条重大事项、重大支持政策和307项蓝色产业重点项目,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进行重点推进落实。

三是开放牌。在保税物流中心(B)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保税港区建设,并逐步向自由港方向发展;积极探索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试点,打造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新平台,建设出口创新基地,加快构建“东吸亚太、西连桥带、北接半岛、南引长珠”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推进日照国际海洋城的规划开发,努力把海洋城建设成为现代海洋产业的核心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示范区、海洋经济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四是创新牌。探索设立蓝色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创投公司;大力实施“251”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抓好日照机械制造研究院、精品钢铁研究院、日照高新区科技孵化中心、日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孵化中心等六家研究院和四家孵化中心建设,争取设立国家级海洋新能源研究院,推进国家海水鱼研发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五是环保牌。坚持节能优先、环保优先、生态优先,始终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条件进行严格把关,努力保护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划分海洋功能区,切实加强海洋自然生态区的保护,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和海、湾、岛、岸、滩生态建设工程,努力保持海洋生态平衡,进一步巩固发展好日照“联合国人居奖”的成果,保持和发展好蓝天、绿树、碧海、金沙滩的环境优势。

争取到2015,全市蓝色产业、海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0%21%10%,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到2020,建成产业结构优化、海陆一体发展、海洋经济发达、海洋文化繁荣、文明生态宜居的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和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