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舟山锣鼓的几次“变脸”
上世纪舟山锣鼓的几次“变脸”
1978年参加省里汇演的舟山锣鼓《进军战鼓》剧照。
1978年12月参加省业余文艺汇演的舟山锣鼓剧组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五人为高子成,第七人为高如兴。
1973年,舟山锣鼓在舟山地区文艺调演中复出亮相后,一时各方好评如潮。接着,定海白泉高家民间吹打班的高如兴又应邀去浙江省歌舞团主奏舟山锣鼓,并在广交会上成功连演13场,深受中外观众欢迎,舟山锣鼓一时成了舟山文化的骄傲。
此后20年中,一些热衷于舟山锣鼓的专业和业余人士,致力于舟山锣鼓的发展、创新,推动了舟山锣鼓的几次变脸。
一
高如兴自粵载誉归来后,定海县文宣队立即将他及如明、如丰、阿福等舟山锣鼓骨干借入,参加全县范围内的巡回演出,顿时队内平添了一个极为红火、热烈的开场好节目。当时文宣队队风极好,全体队员打起背包上山下海、入村进岛,为基层渔农民演出,由此舟山锣鼓也响遍了全县每一个公社、每个岛及一些主要村落,受到群众广泛赞誉与欢迎。
舟山锣鼓声誉日上,但主创与主奏者高如兴却并不满足于此而止步。在下乡演出的那些日子里,每当空余与笔者闲谈时,他总是念叨:“舟山锣鼓一定要出新,老是这样,没有意思。肉虽然好吃,但每天吃,味道也老扣了。 ”朴素的语言揭示了艺术贵在创新的真理,一位优秀民间艺术家的可贵莫过于此。高如兴的话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与思索。
舟山锣鼓自问世后,由于它独树一帜的排鼓、排锣,不同一般且不断创新的锣鼓经节奏,更由于高如兴的超高技艺而一直为广大观众热捧赞赏。然而十几年来也许受专业艺术团体的影响,舟山锣鼓始终保持着一本正经的器乐曲演奏形式,也一直囿于海的题材,能否在内容与形式上变变脸呢?
二
1975年,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舟山自然也不例外,大兴农田水利建设,造水库、挖河渠,田成方、树成行,一派热气腾腾景象。定海县文化主管部门领导与有关同志在筹划当年参加地区调演节目,商讨如何以艺术形式反映、表现这场运动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舟山锣鼓。高如兴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兴奋,立即提出可以在演奏中舞动起来,这样气氛会更热烈,效果会更好。
有关人员经研究、争论、商量后决定排一个既有锣鼓吹打,又配以唱,又适当有所舞动的舟山锣鼓,来反映农村群众学大寨的热情与气概。不久,一个由丁祖良作词、我作曲、高如兴设计锣鼓点并主奏、管一星导演、白泉王南阳与知青俞娜妮主唱、能歌善舞的张文亚和虞于国等伴唱伴舞的舟山锣鼓《绘宏图》以一个新形象跃现在舞台上,立即受到各级领导与观众的称许与好评。 后来,《绘宏图》经进一步加工提高并调整人员后又赴杭参加全省文艺调演并获了奖。《绘宏图》无疑是舟山锣鼓在内容、形式上“变脸”的一次成功尝试。
三
1978年初,省文化厅发出将在年底举行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次全省群众文艺调演的通知。舟山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由舟山地区文化局夏甘霖副局长主抓,抽调各县优秀节目,确定舟山锣鼓创作一首新曲再次“出征”,并定下新曲标题为《进军战鼓》,以反映当时大干快上,向现代化进军的社会热潮。这首舟山锣鼓仍指定我作曲,高如兴设计鼓点节奏,并特邀舟山著名诗人方牧参与作词(方牧、郑涛词)。
《进军战鼓》继续采用锣鼓演奏中配以又歌又舞的表演形式。曲中揉进了舟山民歌《贺郎调》,舞中则运用了舟山跳蚤舞的元素。此举既增强了地方性与民族性,又较好地表现了进军四化的欢腾热烈场面。这次“出征”,一时群英云集。除老高的铁定锣鼓班底外,嵊泗的顶级高手魏子根、舒信虎,上音附中出身的吴兴达,舟山曲艺队“首席”李小燕,琵琶好手张根华、汪丽珍、汪亚萍,高如兴的小儿子、嫡传唢呐高成国等都欣然加盟,为《进军战鼓》的成功演奏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年12月6日,舟山地区代表队抵杭,几天后在西湖边上的东坡剧院献演。这台充满极其浓郁海味的节目立时赢得杭州观众的喜爱,场内掌声与笑声持续不断,气氛十分活跃。
后经评议,舟山多项节目获得奖项。杨先烘作词,由我根据翁州走书元素编曲,何亚女、董燕来主演的方言说唱《讨嫁妆》也引得音乐界、曲艺界的兴趣。《进军战鼓》则获得本次调演创作、演出双奖(最高奖),每人兴奋地分得奖金5元。演出后又立即被邀请去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录音,还作为舟山唯一节目参加了23日的一台全省综合演出。正在杭州的舟山地委负责人高子成同志前来看望大家,并在西湖边上合影。
带着成功的喜悦,第二天我与定海县文化局赵永喜副局长、老同学吴兴达到上海观摩,并与吴兴达走访了汾阳路上的上海音乐学院。
四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舟山锣鼓又变过一次脸,然而,这次别样的“变脸”却是由省电视台一手主导而成。1986年7月26日,省电视台文艺部编导相樟宝、董叔俭两人来定海文化局联系,邀请舟山锣鼓参加全省国庆专题文艺节目摄制。该局罗央根局长自然十分欣喜,因为这是又一次扩大舟山锣鼓影响的好事,当即责成我负责配合、协调、组织,随后又取得白泉党委的全力支持。高如兴等人闻讯后更是高兴,积极组织人手,集聚器具,投入排练,这次连向来很少参与民间活动的地区畜产公司唢呐好手高成昌(高如兴之子)也遵父令与弟成国同来助力。 8月26日,省电视台摄制组一行10人在相、董二人带领下抵达定海。未料第二天却逢当年15号强台风袭击舟山,一时阴云密布,风雨交加。然而海山电影院内却是热火朝天,正在排练的高如兴等擂得更猛,吹得更响,似与天公比高低。下午又冒雨去定海广播站录音棚进行前期录音。
第二天风雨稍停,我陪着相、董二位驱车到北蝉、白泉、盐仓等地看外景。根据他们的摄制台本,规定情景是:渔船丰收回洋,渔村码头上聚集着欢迎的人群,村中的吹打队伍敲起了舟山锣鼓,筐筐鱼货不时搬运上岸,一片欢腾景象……所谓外景,就是要选一个这样的渔村小码头。几个小时的奔波,相、董二位的目光终于定格在盐仓茅岭下公路边的一块小地方,此处有台阶,有土墩,也有小水池,依我看,这正是典型的农舍屋旁,但在相、董二位眼中却已变脸成忙碌的渔村小码头。
翌日上午如期拍摄,面对长枪短炮似的摄像器材、如同拍电影的那般架势,大家活力异常。一色渔民装的舟山锣鼓队在土墩上又吹又打,锣鼓格外有劲,唢呐更见响亮。“渔民们”挑着仅压着几块石头的空筐兴奋地在镜头前健步如飞,过路群众则纷纷驻足围观。只是我不解地问相导,挑着这几担“食无鱼”的空筐岂不露馅?他笑笑说,这只是拍他们的上半身而已,以后回去再补几个盛着满筐鲜鱼的镜头,加以剪辑就行。电视就是这样无所不能。由于前期工作做得细,摄制过程十分顺利,拍了两遍就通过,相、董二位十分满意。为表感谢之意,当天晚上摄制组请大家在华侨饭店美餐,后来又专门来信表示感谢。舟山锣鼓的这次变脸,就变在走下了舞台,真正变成了欢庆丰收的渔民锣鼓,突显了它的海洋特性。
五
舟山锣鼓还曾走向广场,变脸成为广场锣鼓的则是在1993年。那一年的10月,舟山国际武术节在定海举行。由于这是舟山主办的第一次国际性赛事活动,市、区领导自然十分重视,王世和副市长出任组委会主任,定海区陈永昌副区长主持开幕式,市文化局王玉忠副局长任组委会活动部部长。
在定海东海路灯光球场举行的开幕式上,舟山锣鼓以高如兴、陶根德分别领衔两套排锣排鼓及乐手,下率六七十名由部队战士组成的群舞鼓手气势如虹地出现在场上。两套锣鼓配合得天衣无缝,鼓声更强,乐声更亮。林卿华、沃佩钰等编排的鼓手群舞则边击边舞、边舞边击,队形变化有序,鼓声错落有致,极大地提高了观赏性,全场观众顿时报以热烈掌声。这次“变脸”既保持、发挥了舟山锣鼓自身原有特色,又有机地融合了山西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开拓了广场性,拓展了表演形式,应是一次成功的突破。
六
不能不提的是,在舟山锣鼓“变脸”史上还曾出现过一次“离经叛道”般的不凡创举,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舟山地区文工团试演的钢琴锣鼓。钢琴是洋中之洋的乐器之王,锣鼓则是“土中最土”的民族打击乐器,要将这两种“志不同,道不合”的个性特强乐器以主奏形式结合在一起,谈何容易。
当时舟山地区文工团有一位从黑龙江省歌舞团调入的资深指挥于传莹,又有一位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毕业的演奏员孙树人,而团内又有已从高如兴处学得真谛的排鼓好手陶根德,他们受中国京剧团、中央乐团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启发,感到团内既有专业钢琴演奏员,又有舟山锣鼓演奏经验,何不试试钢琴锣鼓?于是,于传莹、孙树人、陶根德等大胆设想,大胆创作,大胆实践,“磨尽岁月”,试演了这曲音乐史上从无先例的钢琴锣鼓,一时轰动了舟山文化界。
尽管这次“变脸”可能还有些许生硬、稚嫩与不足,但是这次实践为丰富、拓展舟山锣鼓艺术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贡献,在舟山锣鼓史上留下了应有的浓重一笔。只是后来孙树人调往南京,钢琴锣鼓也就戛然而止,画上了令人遗憾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