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一词,在我国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即已屡见不鲜,可谓古已有之,只是与其作为现代科学术语的含义有所不同罢了。古人所谓海啸,初系对海水响声的描绘,后来代指伴有尖厉巨响的海潮,往往也被当作海溢的俗称,类似的说法还有海吼、海叫、海沸、海翻、海决等。就目前所见,较早出现海啸一语的文献为明人郎瑛的《七修类稿》,其卷二 “天地类”下即有 “海啸”一目,记录了一些被称为海啸的海潮灾害。
由于海啸能够造成严重灾难,又因地震的难以预测而具有较大的突发性,所以从各种历史记载中搜集海啸资料,成为不少国家进行海啸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自古便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东部沿海的漫长海岸线又濒临数千公里的西北太平洋地震带,而且我国海域的海底发生较强地震的次数也不少,因此为前人留下地震与海潮相关联的记载提供了条件。现代学者判定中国历史上的海啸现象,主要就是根据对这类记载的搜集。较早注意进行这项研究的学者是李善邦,他在《中国地震》一书中,即专门整理了一份中国历史海啸记载一览表,共有10条记载。其后,宋正海等所著 《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相关性年表总汇》一书中,也专门设立了 “地震—海啸”年表,收录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共18条。另外,谢毓寿、蔡美彪主编的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以及陆人骥所编《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中,也收有一些地震与海啸的关联性记录。而较晚出现的整理成果,即张家诚等人在 《中国气象洪涝海洋灾害》一书中制定的 “中国地震海啸目录表”,将1949年以前的记录增至24条,加上1949年后3条,总计27条。
根据对历史资料的分析,不少学者认为,我国近海应是一个多海啸的区域,死伤人口和财产损失数量惊人。24次历史海啸中,信度等级认定在3级 (即“可能是海啸”)及以上的有10次,灾害等级达到1级的强破坏性海啸只有7次。其中记载较详的事例有:据康熙 《苏州府志》载,
上述研究成果所反映的都属于局地海啸的历史状况,而没有涉及我国有关越洋海啸的历史记载。近年来,这一方面也开始引起学界的注意。有人整理了自宋代至清代的11次海潮异常记录,认为这些都可能是越洋海啸的影响所致。另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遭受越洋海啸较为确凿的事件有4次,分别是: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