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渔歌:帆卷三山幽韵多

来源:舟山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0:53:00 

“海上吔风不飘唻,船上吔篷落掉了呀。老大吔唱小调唻哟,伙计呀格只摇橹摇唻呀……”
在碧水蓝天的嵊泗列岛,当你沉浸于沙滩、海浪、礁石的美妙时,远处突然传来捕鱼汉子雄厚的声音,《摇橹谣》犹如天簌之音从天边传来。
追寻着那穿透蓝天碧水的声音,你仿佛看到了渔民兄弟正手握双桨,一桨一桨地从远古划来:
一桨倾注着渔民的勇气和力量,那从头到脚的古铜色皮肤,是他们升千年的帆、摇千年的橹,留下的深刻烙印;
另一桨诉说着渔民的伟大与乐观,用最原始的声音,承载着渔民兄弟丰富的生活情调与情感,抒发着对大海的深情与热爱……
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歌者留其名。
渔歌,渔人所歌。世世代代打鱼为生的渔人,头顶蓝天白云,脚踩波峰浪尖,辛劳,艰险,又有几分浪漫。
渔歌,渔人所歌,或雄浑激越,似风浪劈头盖脸;或飘逸洒脱,似扬帆驰骋海田;或情意缠绵,似海浪轻吻船舷;或悠扬酣畅,似螺号欢奏丰年。
千古传唱下来的粗犷渔歌,在嵊泗列岛,犹如这片时代守护着岛礁的潮涌,生生不息——
“嗨作嗨作”古音作梭
时间柔若无骨,须臾间便滑过数千年。
远在春秋战国时,这里已有舟楫飞舞,已是人鱼交欢的海上热土和海洋发祥地之一。从北宋熙宁年间(约1073年),嵊泗就有了最早的行政建制(蓬莱北界村),渔业也小成气候。农耕社会的“杭育杭育”,在这里变成了渔民口中的“嗨作嗨作”。“嗨作嗨作”也由此成为渔歌号子的基调和桥段。“嵊泗的渔歌,是烟波浩渺的大海上,渔民充满浪漫和性格的艺术语言。 ”说这话的,是嵊泗渔歌传承者兼创作者——舒信虎。
13岁小学毕业后辍学跟父亲下海,12年的捕鱼生涯,让这位汉子在茫茫大海中,在生命毫无保障的颠簸作业时,喜欢上了那从渔民心底喊出来的粗犷豪放的渔歌,特别是那份对大海的无畏和热爱——
渔歌,起先只有号子,就是一种简单的叫喊。当时农耕社会没有尼龙塑料,渔网靠麻类植物的纤维线织成。防止海水腐蚀,减缓腐烂,智慧的渔民想到用牲口的鲜血加热浸泡,然后抬到山上或岩石上晾干后,再下海捕鱼。上山的路崎岖,网又沉,众多的渔民为形成合力,就自然而然从口中喊出了:嗨作 〇∣嗨作 〇∣∣
随着简单号的重复,渔民随着劳动、生活的场景,渐惭有了节奏、乐谱。“吔啰……伙拉……阿家里啰阿……吔……阿拉家里吔……啰,哎……也啰伙 ……”
当50多岁的舒信虎,喊着《拔篷号子》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渔民们的劳作场景:
茫茫大海,白浪滔天,一叶渔舟,时沉时浮,船上的渔人光着膀子赤着脚,喊着号子升起了帆,拉起了网。任凭船身上下跌宕,任凭风浪劈头盖脸,渔歌号子依然喊得惊天动地!
如今66岁的洪国强,最后一代摇着木帆船出海的渔民,在他10年船工生涯中,渔歌融入他的生命。
在他的回忆中,嵊泗渔场的繁华犹在眼前:每逢冬季带鱼汛,除浙江沿海地区和江苏、上海外,还有北至辽宁、山东,南至广东、福建,以及台湾、韩国的十万渔民聚集嵊山渔场。万船云集,桅樯如林,白昼鱼市兴隆,入夜渔火点点,南腔北调、五花八门,生活闲暇时,各种小调、渔歌在千里渔场飘荡、交织……
百年渔场,吸引了台州、温州沿海地区等诸多渔民定居,也造就了嵊泗独特的文化底蕴。智慧的嵊泗渔民集渔歌之精粹,喊出了所有捕鱼汉子的心声,也让粗犷婉约的歌声从千里渔场飘向全国各地……
粗犷婉约 皆成一统
“捕鱼的汉子哟,一张黑红红的脸,浸透了海水的苦咸,一双粗大大的手,凝结着艰辛的老茧,一副宽厚厚的肩,扛着太阳走圈圈,一身油布衣衫,镶满了鱼鳞片……”
当嵊泗县文化馆馆长沈利兵,在北京、上海等各地舞台上,喊出《捕鱼汉子》时,多少人为之震撼、感动、落泪——那里有渔民向大海讨生活的无奈,那里有渔民对生活的憧憬,那里更有渔民的坚韧和不屈!
沈利兵是从小听着父辈的渔歌长大的,他深深理解那粗犷的渔歌背后,承载着多少渔民的汗水和泪水,多少渔嫂的笑声和哭声——
向大海讨生活,生命就托付给了“海龙王”。上得船头就必须有股壮士勇气。烈烈海风、篷帆吹卷,一抒胸中涤荡气,方能傲视天地间——“一朝里格北风起风啊暴唻,二朝里格北风移大锚唻……”在他的歌声里,渔人们不畏艰险,与风浪搏斗的场景历历在目。
以渔为业,渔歌相伴。嵊泗渔歌犹如渔民的性格,既有“豪放”一面,也有其“婉约”一面,透露着渔家人对生活的乐观和热爱——“我是舢板侬是缆,我是纽子侬是襻,今生不拆散……”
一曲节奏欢快的渔歌,唱出的则是渔民们对恋爱的向往:出海多日的渔民,一下船便迫不及待想见到自己的情妹妹,双方相会在大沙滩。妹妹解掉旧布兰,换上新衣衫,飞到大沙滩,在那种“月光,沙滩,南风轻番番,沙蟹打洞眼”的浪漫情景中相会阿哥囝。
长期从事渔歌收集创作工作的舒信虎说,嵊泗渔歌除了体现劳动生活,同时也大胆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我的阿姐囝,会赶海滩滩。一潮早来一潮晏,潮潮有鲜下饭。我的阿姐囝,会摇小舢板。一橹推来一橹扳,风吹花布兰。我的阿姐囝呀,脚勤手也乖。一年四季浪花扮,样子特别崭。 ”《我的阿姐囝》,歌颂了渔嫂们在丈夫出海时,在家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勤劳朴实的品质。
这首歌获得了省第八届音乐制作大赛创作金奖。今天,嵊泗渔歌在不断的挖掘和创作中,其魅力倍增,唱红江、浙、沪,唱进了中央电视台,唱进了北京奥运会,成为嵊泗的一张金名片,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喜欢和认可。
2009年,嵊泗渔歌成功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品名录。嵊泗渔歌,开始从远古渔场走向蔚蓝海洋……
余音绕梁 魅力无限
用粗犷的声音,在海天相连的大舞台上,吼出一首首特色浓郁、魅力独具的嵊泗渔歌,这是海岛人在节庆时,特有地域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试问,如果把这种文化展现给游客,那又会是何种情景?
一位游走大江南北的朋友说,很多地方,景色再好,走过也就忘了,时至今日,一趟内蒙古之游,却一直让他久久回味:当他到达呼伦贝尔大草原时,身着蒙古服饰的草原人,牵着马把远方来的客人接进来,刚下马,年轻的姑娘小伙斟上美酒,献上哈达,即刻,甜润、嘹亮的“敬酒歌”响起,优美、深邃的马头琴响起……即便不会喝酒,也情不自禁地一饮而尽,因为,那是草原人的一份深情厚谊。
当你到达嵊泗时,坐上渔船在碧波荡漾的海面飘荡,渔民们身着龙衣龙裤,唱起了最原始的“渔歌号子”,带着大家站在船头,披风斩浪,向着“渔场”前进;抵达渔场时,撒下渔网,当拔网时,渔老大就在那里起调,于是大家动作整齐地拉起满盛鱼货的渔网,唱着欢快的渔歌满载而归。此时,你不是渔民,也应该体会了捕鱼汉子的心境……
其实,旅游就需要一种环境,游客就需要一种氛围。当充满着地方特色的嵊泗渔歌,从舞台走向生活时,带给游客的不仅是听觉和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渗透血液的难忘。而这,正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嵊泗,何不一借蒙古人的做法。在目前已组建起了一支集渔歌创作、编排、演唱于一身的成熟队伍,正希望通过把渔歌制成MTV,打造文化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把队伍继续扩大,在嵊泗的渔家乐中进行尝试,让游客在吃、住、游、玩的整个过程中,感受嵊泗渔歌的魅力所在。
届时,嵊泗人就像蒙古人,个个能歌善舞:带着客人出海时,他是最好的渔民,会唱最淳朴的渔歌;回到住处,他又是一位大厨,道道海鲜美味无比;而夜晚,凉风习习中,他又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把嵊泗最美的故事娓娓道来……那夜,清凉的海风,因为歌声、因为故事,会让游客感觉更温暖。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