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岙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由南而北绚丽铺开
马岙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由南而北绚丽铺开。岙之南皆青山绵延,万木葳蕤。最南端以止善亭与盐仓相界,止善亭是如今唯一幸存的原定海至三江古驿道上七座古驿亭之一,取“止于至善”之意为名,千百年来,山水依旧,驿亭经历无数次兴替重建,依旧倔强地挺立,古驿道自定海经此一分为二,一路朝北过马岙桥直指三江,一路经西北过寺岭古桥而到小沙,两条古道如猿臂轻舒,将秀丽的长春岭揽入怀中。长春岭位于舟山本岛南北之中心,其独揽蚂蝗山,卧佛山,五雷山等高山之水于龙潭坑,由西至东注入舟山第四大水库——长春岭水库,龙潭坑两侧群山叠嶂,沟壑纵横,苍翠欲滴,美不胜收,常年水流潺潺,鸟语花香,更兼有寺岭古石拱桥、古村落、龙王宫、古驿道、马岙桥、地藏殿、平石书屋以及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气势宏大的坑道粮库等人文遗迹,更使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龙潭坑上游即本岛第二高峰,海拔477米的蚂蝗山,山之西为紫微龙潭坑,即今日之茶人谷,两个龙潭同样美丽,所不同的是马岙龙潭更多了几许人文色彩,而且长春龙潭坑无论水量还是长度皆是紫微龙潭坑之1.5倍左右,蓄水量为370万立方的长春岭水库与蓄水量为240万立方的狭门水库分别吸纳着两条龙潭坑的奔腾流水,成为马岙、干览、双桥等乡镇居民的主要水源。而人文背景更为浓厚的长春龙潭坑则早在20年前就吸引了开发商的眼光,长春旅游规划在15年前就已经完成,景区内的绿化及简易道路也曾开工,但是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水源,确保马岙、干览两镇人民用上放心水,当地政府明智地放弃了这一举措。如今的长春岭仍然青山如黛,水如玉带,古朴如昔,原始而唯美!在如今大兴旅游开发的时代留下这么一块风水宝地虽然有些许遗憾但长久而言未必不是好事。龙潭坑在卧佛山南麓静静地流淌了千万年,虽然从未止歇但是也很少改变,而同样在卧佛山麓,在她的北面却又是一番日新月异的景象!卧佛山横亘于马岙平原之南,东西绵延数里,远远望去如观音静卧,栩栩如生,最高海拔387米,由南而北极目远眺但见一马平川,坦荡如坻,平原两侧山势逐渐走低分别终于三江口和北海湾,这是舟山最大的平地之一,自古有十里穿心,千倾良田之说,总面积十多平方公里,占马岙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一半左右,舟山以山地丘陵居多,平地面积不足两成,唯有马岙却是各占一半,在海岛而言殊为难得!明天启《舟山志》记载:马岙山,平衍环带,原隰之膏腴,倍饶他岙!马岙历来更有舟山粮仓之称,古有“马岙熟,定海足”之誉。如今的卧佛山麓气象万千,古典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青青世界居山麓正中,开发于八年前,似乎也弥补了龙潭坑当年未能开发的遗憾。整个景区取景自然,以游步道连以亭阁,未作大的建设和投入,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一期建设投入仅两百余万元,与当今动辄上千万甚至过亿的投资相比似乎显得相对寒酸,但是成千上万棵不同类型的果树,上百棵合抱大的樟树,修齐的翠竹和杉树所组成的那一片绿色足以吸引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依托青青世界而建的青竹园,青翠家园,桂花苑,金鲤苑,龙会山庄,卧佛山庄等众多农家乐已经构成定海乃至舟山最早最大的农家乐基地,即使有上千名游客同时到这里用餐也无需长时间等候,完全可以做到悠闲自在地享受农家风味。这仅仅是“海岛第一村”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北一公里,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新石器及商周等时代遗址静静地卧于万亩良田中央,一个个不起眼的土墩无言地诉说着马岙的骄傲,这是群岛最古老的文化,舟山的文明史在这里揭开了第一页!而其四周分布的唐家古民居,林氏宗祠,马岙博物馆,杨静娟烈士被捕处等无一不闪耀着历史的光辉。再往北两公里,昭君山如屏障般卧于海口,山之东侧就是赫赫有名的三江口,山之西侧的北海是抗倭古战场,而山顶的烽火台不仅点燃了当年的烽烟,也一定目睹了戚家军大败倭寇的壮丽场面。再往北,舟山九大港区之一的马岙港,牵着长白、秀山等岛屿正蓄势勃发,随着东海潮涌鼓荡描绘着崭新的画图!从龙潭深谷,绵延卧佛,叠翠青青,千倾良田再到浩渺三江口,马岙集峡谷、山林、平原、海涂地貌于一体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马岙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从远古时代书写至今
唐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设置翁山县,至今已经有1270余年,虽然县置屡次被废,但是今日的定海一直是舟山的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中心这毋庸置疑!而这之前舟山的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中心又在哪里?史书上好像没有详细确切的记载,透过历史的尘埃,走进舟山的昨天,我们不难发现马岙其实一直扮演着这一重要角色,也就是说马岙作为舟山的中心至少有4000多年,甚至更为长久。史书对于马岙最早的记载是南宋宝庆《四明志》:鼓吹峰,其山之阴曰马岙。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鼓吹山,在州东三十里。山之阴曰战阳,曰马岙。而明天启《舟山志》则记载:马岙山,平衍环带,原隰之膏腴。唐开元时议置立城于其间,缘北面土硗,不果。而此后的康熙《定海县志》、光绪《定海厅志》对于马岙的记载则更为翔实,并且都有关于马岙曾议置县城的记载。民间的传说是这样的:定海立县城,拟设马岙、洋岙两处,难以定论,皇帝派钦差前来调查,有人献计以称土为重处立为县城,钦差接受此议。后来洋岙人在泥土里拌入铁砂,重于马岙之泥土,马岙失去了修筑县城的机会。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传说,但是无论是史书还是传说都应证了马岙在舟山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应证这一点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一些! 1978年安家村村民在唐家墩取土时抡下的一镐,改写了马岙的历史也改写了舟山的历史。出土的陶器碎片和加工过的石器吸引了当时地区文物办的专家,省里的专家,尘封六千年的历史被突然揭开! “海上河姆渡”“千岛第一村”“中日文化传播中继地”等美誉被专家学者毫不吝啬地加以引用。传说马岙有99座土墩,有名可传的有64座,1989年舟山文物办调查核实有29座土墩,其中属新石器时代的有12座,商周时代的有8座,其余尚未探明。关于土墩和马岙古文化的描述前人之述多矣,此不赘述。相比较于白泉十字路、大衢孙家山等舟山其他的文化遗址,马岙遗址足以傲视“群雄”:首先是年代最为久远,迄今已有六千年,再则规模远远大于舟山其他任何一个遗址的规模,马岙遗址几乎遍布全境,说明远古人类活动的范围在当时已经十分广泛,我们可以充分想象古时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而比较河姆渡、良渚文化遗址,马岙遗址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是文化的连续性,无论是河姆渡还是良渚其文化都以新时器时代为主,而马岙文化一直从新时器时代延续到唐宋明清,几乎历朝历代的文物都有出土,马岙文化的延续性证明了马岙古时的繁华和荣耀。第二马岙的先民相比较大陆的先民更多了一项渔捞的技能,从土墩中大量出土的海洋生物贝壳说明了这一点。另外,1994年8月,在洋坦敦遗址出土的印有稻谷印痕的新石器时代陶片,证明了5000年前马岙先民已经开始栽培水稻。同年10月专家试掘时又发现了类似陶片,使“日本的水稻栽培技术可能是从中国江南地区经舟山传入”的学术观点得到有力的佐证,同时还发现了一片不规则涡旋纹的印纹软陶片,在河姆渡和良渚文化遗址中都未曾见过,具有鲜明的特性,是良渚文化的新发展。马岙境内除了“地底远古文明”的积淀外,更有古驿道,古客栈,古驿亭,烽火台,古战场,古窑址,古水井,古祠堂,古民居等众多实物遗迹,或用于军事,或用于生产,或用于交通,或用于居住,充分体现了古时马岙作为舟山经济商贸文化中心的地位,而试观舟山其他任何乡镇街道或岛屿,象马岙那样有数不清的文化遗存,数不清的文物古迹真的是绝无仅有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大教授、考古学家毛昭晰先生曾深情地赞誉:美丽的乡村多的是,但是像象马岙那样有那么多的文化遗存而又如此美丽的海岛乡村在全国我看也是绝无仅有的!马岙先民已经书写了灿烂的历史,现代的马岙人正续写着辉煌的新篇章!
马岙是一曲奋进的旋律,激情飞扬走进新时代
近十年来马岙先后获得浙江省教育强镇、省级文明村镇、浙江省基层科普示范乡镇、首届浙江魅力新农村、浙江省体育强镇、省级生态乡镇、“东海明珠”文化乡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等荣誉,同时又被列为舟山市经济、港口双强镇和省级农业现代示范园区,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说明现代马岙人充分秉承了先民的光荣传统更向世人交出了一份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骄人答卷。全镇现有企业142家,规模以上31家。2009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06.6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0.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8.30%和54.80%,成为我区首个、全市第三个百亿工业强镇,森森集团、舟山石化、世纪太平洋、宇锦水泥、华达毛纺、世创水产等百余家不同行业的现代化企业,构筑起了马岙独特的工业框架,不会因某个行业的兴衰而左右马岙的工业形势,如今“巩固百亿工业强镇,创建全国文明乡镇”的目标正离马岙人越来越近,2010年马岙实现工业产值116.79亿元,在全区继续一马当先;现代农业也是突飞猛进,全镇目前已发展钢质大棚1039套,其中智能化大棚1000余平米,10亩以上蔬菜专业大户45户。马岙产的优质草莓,哈密瓜,以色列小番茄,葡萄及各类瓜果已成为舟山市民喜爱的水果,马岙白鹅更成为浙东优质白鹅的典型代表。农民人均收入11460元,居全市前列。 “中国海岛第一村”项目稳步推进,2010年全年青青世界、卧佛山庄、马岙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接待游客突破120000人次,营业收入1000万元左右,为农民致富增收创造了新的平台。景区内的排污设施、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古文化遗址公园正加紧规划 ,“海岛第一村”已成为定海旅游的拳头产品,日益吸引八方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吃在马岙”已成为不少舟山市民的共同认知。马岙的集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得益于马岙境域平坦广阔,空间巨大,树立了较高的起点,如今,一个个新小区不断建成,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疏港公路,白马街,内环线,楼门街,景陶路等纵横交错的道路街道已勾勒出马岙集镇的新框架,一座现代化的集商贸休闲、旅游家居于一体的岛北重镇正呼之欲出!三江码头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天然良港,是舟山名副其实的北大门。明天启《舟山志》载:“三港浦,城北四十五里”。三港浦,后亦称作三江浦,山港浦,清康熙《定海县志》记载:“三江浦,县北四十五里,马岙。 ”三江自古繁华,如今不但是本岛连接岱山、嵊泗、大衢、秀山、长涂、洋山等岛屿的唯一通道,更是去往上海的捷径,每天数以万人问津三江进出马岙,定马公路这条沿着千年古驿道修建的公路车水马龙何其忙碌,她们见证着马岙新的崛起,新的辉煌!
马岙,你是一幅画,你是一本书,你是一支歌,你是不老的传说,你从远古走来,烙印海洋文化的深刻印记,扎根于华夏文明的记忆里,你向未来进发,凝聚万余儿女的热血情怀,激情飞扬走进新的时代!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