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人们将永远铭记这一天!
这一天及以后,特大地震、超强海啸、严重核泄漏、火山爆发等灾难连续袭击日本,数万人死亡、失踪,核辐射的恐惧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日本经济遭受严重打击,旅游业受到负面影响。
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风险。
虽然数千滞留日本的游客早已回国,旅游团被迫取消的事件已经处理完毕,但如何认识旅游中的风险事故?如何防范与应对旅游风险,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课题。
从灾难中认识风险、防范风险
地震多,使得人类对地震风险的规律性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加上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能够避开断层地带,建造柔性的安全的建筑,“零死亡”几乎成为现实,但对海啸,我们认知和防范的经验、手段还相当匮乏。为了应对海啸,日本煞费苦心,精心设计,耗资1220亿日元、历时近30年,修建了“世界最大最深”的防波堤,但没想到被这次海啸轻轻跃过,防波堤形同虚设。风险总是比人们想象得要厉害。
全球60%的地震集中在日本,福兮祸兮?日本国民应对强震之沉着,防震经验、减灾体系之举世无双,均来自对地震风险的感知与研究。但这套体系是基于1995年发生在人烟稠密、楼房林立地区的“阪神地震”,对多重灾害难以完全适用。风险面前,我们无法一劳永逸,一日三变的核风险更让人毛骨悚然。
对此,我们是否应该重新认知风险?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不得不面对自然灾害风险和重大社会事件。去年的火山灰、红衫军、“鲇鱼”台风,今年的埃及骚乱、利比亚战争,哪一件对旅游没有影响?根据法律规定和旅游合同,不可抗力风险应是双方共担,不存在违约问题,但当一些游客一定要退还签证费的时候,延误取消导致的费用损失无法摊回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去年国家旅游局启动了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1万多家旅行社发生了6000多起案件,其中延误取消类案件1600余起,交通事故488起。这些事故和伤亡本来有很多是可以避免的,但未能避免,又是何原因?
当风险无法避免 保险能否发挥作用?
当我们热爱生命、享受旅游快乐之时,“行船跑马三分险”之剑应该高悬。我们出门可以不带信用卡,但不能忘记风险。在风险面前,我们的命运是共同的,谁又能保证自己能够永远幸免。我们能够防范风险,问题是当风险无法避免时,我们能够做什么?除了我们自身的减损功能,能否利用保险这个人类化解风险的智慧和机制?什么样的保险能够帮助旅行社防范风险?
为什么好端端的保险会成为鸡肋?为什么各地市纷纷走统保之路?为什么国家旅游局要启动全国统保项目?这一切均和保险的特性与旅游保险的特点相关。
特性一:事先不知道是否会出险,风险是偶然的;
特性二:出险的概率小,但后果严重;
特性三:每家旅行社交的保费远远低于获得的保障,如付出保费6000元,可获得保障20万元;
特性四:在一家保险公司投保的旅行社越多,拿到的条件和费率对旅行社越有利,此谓大数法则;
特性五:出险后得到赔偿是有条件的,对赔不赔、赔多赔少的理解不同,责任保险是“扯皮险”(这与法院的同案不同判是一个道理);
特性六:保险公司是要利润的,赔与不赔,不是一人说了算的;
特性七:旅行社责任保险涉及环节与主体多,确定保险责任不易,不是赔的越多就越好;
特性八:旅行社在保险方面需要专业帮助,需要专业外援,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做到“保险更保险”;
特性九:上述的复杂性和特点决定了旅行社责任保险不是简单的团购问题,需要一套机制来保障各方利益。
正如旅行社面对的是一个产业链,需要处理好“6+2”(六大环节、行管部门和游客)的关系,旅行社责任保险更要面对各方利益的冲突,当灾难来临时,保险能够马上拿出现金救急,并能够帮助旅行社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