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海洋优势打造蓝色新城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1:07:44 

即墨市地处山东半岛核心,拥有2517平方公里海域、183公里海岸线、全国稀有的海水溴盐温泉和青岛市第二大海湾鳌山湾,山海岛泉滩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区域与济青高速、乌威高速、青荣城际铁路、海即跨海大桥等有机对接,紧邻青岛机场,再加上规划中的疏港铁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近几年,先后引进建设了港中旅海泉湾、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扬帆船舶制造等一批重点项目,为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照省和青岛市的部署要求,我们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立足本土优势,统筹产业发展、海陆发展,突出抓好滨海旅游、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和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科研教育、现代渔业等七大海洋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以上,把即墨建成全省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青岛市蓝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工作中,牢固树立以规划引领发展、指导发展的理念,高起点编制完善蓝色经济发展规划、海洋功能区划、鳌山温泉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对城市建设色彩和海岸线、天际线、山际线规划进行深入研究,严格守住绿线、黄线、紫线、蓝线“四条底线”,实现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依托规划这一城市“灵魂”,重点发展鳌山湾西岸旅游会展、东岸临港产业、小岛湾科研教育、海岛保护开发示范、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五大功能区”,着力建设四大蓝色经济基地:

一是海洋科研教育基地。全力促进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加快建设,力争2013年一期工程建成招生。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年内完成高性能仿真平台计算环境构建方案,开工建设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公共实验平台,力争2013年基本建成主体。争取国家深海基地年内开工建设,2015年投入业务化运行。同时,在东部区域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海洋科研教育与科技孵化基地,争取政策支持,通过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新兴海洋科技研发转化和海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二是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扬帆船舶制造项目年内开工生产2艘20.5万吨级散装货轮,两年内形成年产各类船舶150万载重吨的能力。有针对性引进船用发动机、船用锅炉、物流服务等配套项目,力争到“十二五”末造船产业年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依托女岛船舶工业功能区的集聚效应和国家深海基地的科技支撑,积极引进建设海洋资源勘探、设备研发类企业,培育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为国家提高海洋资源探测利用能力做出贡献。

三是海洋现代服务业基地。突出度假旅游、会议会展、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年内,确保港中旅23万平方米五星级酒店、海洋温泉中心、大型演艺中心等五大旅游设施建成运营,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22万平方米国际博览中心投入使用、8万平方米五星级酒店完成主体,并积极推进港中旅房车小镇等项目,打造新型旅游业态,加快实现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

四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积极引进建设海洋能开发、海水余热利用、海水淡化、海洋医药等重点项目,年内促进正大新医药研发项目签约落户,利用海水、污水资源集中供热制冷的河海新能源项目投入运营。力争到“十二五”末,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二产比重达到15%以上。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着力强化“六个保障”:一是体制保障。成立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门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具体实施方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形成科学的工作促进机制。二是载体保障。年内投入9亿元,完善鳌山温泉组团、田横组团基础设施,启动女岛船舶工业功能区生活配套区建设,推进滨海公路连接线、疏港公路等重点道路建设,进一步提升蓝色经济发展承载力。三是资金保障。设立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基金,年内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的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对蓝色经济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四是人才保障。研究制定蓝色人才培养引进办法,出台住房购置、科研经费资助、个人所得税奖励、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完善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十二五”期间培养引进千名以上蓝色经济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五是科技保障。发挥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科研优势,鼓励支持科研院校与企业联姻,做好海水余热利用、现代渔业等技术推广应用,加强海洋资源勘探利用。六是生态保障。加强近海重要生态功能区修复治理,严格审批海岸线和近海资源利用项目,保护改善海洋渔业资源和海底生态环境,促进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