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复杂的水发处理,也能随时随地吃上营养可口的海参、鲍鱼――“即食”技术的出现,拉长了产业加工链条,突破了海珍品怎么吃、运输、贮存等诸多制约条件,打开了海参等海珍品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这一精深加工技术便是发端、成熟于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日前,该项目获得2010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表彰肯定。
随着现代人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海洋食品成为健康的选择,尤其是以海参、鲍鱼为代表的海珍品,其营养价值受到广泛认可,海珍品养殖业规模随之迅速扩张。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世界的68%,从事水产品生产的人数达到了1410万人,山东海珍品养殖及产值更占全国半数以上。但水产品加工比例低、加工水平不高,制约了渔业生产链条的延伸和产业的增值增效。
食用海参进补从明朝便已开始,传统的加工方法一般是制成干参,三煮三晒,要经过一个多月左右的加工过程,食用时要再进行复杂的水发处理,因此许多人即使买了干参也不知道怎么处理、食用。并且,干参加工也导致海参中许多水溶性盐溶性营养成分大量损失。
项目负责人、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昌衡告诉记者,企业的需求,就是他们的研究课题。早在2000年,合作方好当家集团总裁唐传勤向他们提出:针对销售瓶颈的问题,变“难食”为“即食”,甚至研制海参口服液、海参胶囊。
经过省、部多个项目支持,项目组终于取得了开创性的技术突破,率先对高温短时杀菌、阶梯升温、快速冷却等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即食海珍品的加工新方法,产品最大限度保持了营养成分和固有风味,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研究了不同加工方法对即食海珍品营养成分和质构的影响;实现了海珍品的标准化、自动化、规模化生产,确定了即食海珍品贮藏温度和货架期。项目申请了8项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这一即食海珍品加工关键技术,解决了影响海珍品养殖、加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升了我国海珍品加工的整体水平,使我国的海洋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技术竞争优势。成果迅速在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即食系列海珍品成为好当家主打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44亿元,利税1.74亿元,安排就业人数达1500多人,国内其他海珍品企业也相继跟进,行业整体发展层次得到提升。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