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在诸多产业的重新布局中,鲁浙粤三地试点地区各有侧重,而竞争恐怕也难以避免。
控制了海权,谁就赢得了未来。海权论创立者马汉在20世纪初的预言正在中国东部沿海真实上演。东方财富通手机炒股软件揭秘手中股票不涨怎么办? 小心行情突然发生逆转 注意!后市很可能有特大利好 自今年1月4日山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后,3月1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3月14日,舟山群岛新区正式写入全国“十二五”规划。再算上即将出台“海洋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广东省,中央已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定调了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三驾马车。
“鲁、浙、粤三省分别临近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流域的入海口。选址于此,不仅是以此为海洋经济的引擎,还将在未来使河域经济和海域经济的相结合成为可能。”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郭佩芳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说。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占全国比重近48%。
在诸多产业的重新布局中,试点地区的竞争恐怕难以避免。在三地之间,未来必然就海洋经济领域发生激烈竞争。三船出海,谁能扬帆更远?
因地制宜
山东省为国内海洋经济第二大省,其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从地理上看,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结合部,西联黄河中下游内陆腹地。但除东岸南岸之外,北部海域相对封闭,属于内海。
与山东相较,浙江虽然是陆域资源小省,不过,其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近6700公里,居全国之首;岛屿众多,占全国的四成;地理近日本、韩国及美洲,海岸线相对敞开。
三省之中,广东地理优势最为明显。毗邻香港,粤港澳经济合作圈将整个海域经济连为一体,更不啻东南亚等地区。
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刘洪滨是“海上山东”规划的发起者。据其介绍,山东因海岸范围有限,导致北面内海海域结冰,影响越冬品种的养殖,使其经济深受影响。但从另外一面来看,也正是因为山东隶属内海,因此受寒潮、台风等自然灾难影响远不及粤浙两省,使其大型工业易于上马。
上世纪90年代初,由刘洪滨提议的“海上山东”规划通过批复,山东开始着力于发展海洋产业聚集区,2009年其海洋GDP实现6040亿,占全省比重17.9%。山东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科研力量,云集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教机构,以及50%以上的全国海洋科技人才。
2009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是3002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约为13%。在主要优势方面,宁波港口现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装箱吞吐量接近1300万标箱,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石化产业、船舶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四、第三。
就总量而言,广东目前是海洋经济第一大省,2010年达8000亿元,约占全省GDP的17%,比2009年增长17.6%。从总值而言,广东连续15年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5。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3.5:45.8:50.7。目前,广东省已形成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
广东在集装箱领域具备相对优势,2010年广东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3300万吨,增长20%,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500万标箱,增长22.3%.
战略布局各有轻重
虽然目前三省海洋经济强弱有序,但是,就未来战略布局而言,其重要性恰恰与目前的既有产业地位相反。
广东本次培养为海洋经济重头市的有广州、深圳、惠州、湛江和汕头5个,不足全省地市的四分之一。而在珠三角传统的9市中,仅有广州、深圳和惠州三市,只占三分之一。
广东虽是目前的第一海洋经济大省,但广东“陆地经济”发达,海洋经济在次。这从其布局中可见一端:非珠三角的城市湛江和汕头,二者在广东经济中所占比重都非常小,并非固有经济重镇,而是东西两翼的末端。如此布局,某种意义上是将海洋经济作为东西两翼破局的突破口,而非作为全省产业转型的重点。
山东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包含了7个城市,分别是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等,基本是山东半岛及黄河入海口。山东众多入选全国百强县区的地方,基本诞生于此。
目前山东临海经济带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带动的梯次发展格局,即一个中心城市(青岛)、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烟台、潍坊、威海)、三条产业聚集带;形成了以石油、重化、滨海农业、海洋港口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为依托的临海产业体系。
山东省的“蓝色经济区”承载了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等多重战略意义。可以说,半岛蓝色经济区,寄托着山东的未来。
相对而言,最为看重海洋经济的,反而是目前实力尚处于三省相对较弱地位的浙江。
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包括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7个市47个县(市、区),其中杭、甬、禾、越、瀛5个城市均为长三角经济圈成员,其余的温、台二市,则为浙江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上述中国最典型的内生性经济重镇,其2010年的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3以上。
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浙江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再造“海上浙江”。一直以来,浙江都没有独立地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直到今年全国“两会”召开,舟山群岛新区正式获批,这一尴尬才宣告结束。在空间布局上,浙江海洋经济形成了“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十岛、多点”的布局。一核,即为宁波-舟山港海域及其依托腹地为核心,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两翼”,即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以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带海域为南翼。“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
产业布局各有差异
在三地的海洋产业布局中虽不乏同质化的因素,但是,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郭佩芳告诉《浙商》记者,传统海洋产业,仍然是广东海洋经济的主体。而培育海洋医药,海洋电力等新兴产业尚需时日。广东以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等五大海洋产业首当为重,打造全国先进的石化、造船、钢铁和能源四大临海工业基地。而事实上,这种笼统的说法,分解到各个城市,各自的优势明晰:港口海运,主要是深圳和湛江;造船、钢铁等临港工业,则主要集中在湛江和汕头等两翼;滨海旅游及海洋新兴产业,则更倾侧广州和深圳这样相对发达的城市。
不过,就当下而言,广东海洋经济其真实的布局,在于东西两翼,尤其是湛江为要。2009年,湛江吸引的央企投资中,宝钢达700亿元,中石化超过1000亿元,钢铁和石油产业投资超过2000亿元,而湛江去年GDP也不过1000余亿元。
山东虽是沿海省份,但是其产业结构却更似内陆。目前,山东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工业大省,但重化工业相对偏重,能源消耗较高,污染颇重。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曙光在采访中认为,虽然石化和钢铁产业已经成为几乎所有海洋经济重地的首选,但由于山东本身的重型化工业特征,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不再适宜突出临海工业,应转而考虑新型产业。作为与日韩最近的经济区,以及北方港口最多的省份,山东的港口服务业备受看好。
“虽然同是民营经济的重地,但是,浙江与广东存在很大不同。广东在韶关等地保留了传统的重工业,经济结构相对多元;而浙江几乎清一色的制造业,而且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抗风险能力不足。浙江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已至极限,需要寻找新的突围途径。”刘曙光说。
所以,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存在双重意义:既是未来对于新兴产业的拓展,亦是对于转变浙江目前的经济结构的挑战。仅此而言,通过海洋经济再造“海上浙江”,隐含着另外一个命题,就是再造一个重工业化、大工业化的浙江,以此中和浙江重化工业和大型企业缺失的局限。
青岛市台州商会执行会长、浙商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先荣对《浙商》记者说:“虽然浙江目前在港航服务、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方面领先全国,但是这些产业目前尚处于边缘化,形势不明朗,民营经济尚在浅滩徘徊观望。”而在传统海洋经济方面,浙江亦落后于广东和山东。因此浙江的未来重点,即是追求海洋经济的总量。
在浙江的东翼,浙江已将舟山-宁波港建成集散并重的国际枢纽港,建设舟山群岛新区,以核电、风电等为主在沿海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基地。迪拜、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以弹丸之地创造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奇迹,也给舟山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成功样本。
刘曙光则建议发展更为长远的海洋经济:“浙江海岛居多,可以顺应发展‘离岸’产业。除了和中转相关的离岸金融,还可以将其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开辟野外拓展培训基地、电影脚本后期制作基地、会议型度假休闲胜地等,相信这样的海岛产业是浙江民间资本角逐的主战场。”
“浙籍中科院院士为数众多,可引导其回流,利用人才资源打开市场,同时借海外浙商的资金和人脉优势对外实现投资兼并。借海岛品牌,做官方文章,以此空间为载体,实现浙江经济的自主创新与升级,从而根本性地改变浙江产业空心化和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