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日本东海岸的地震—海啸—核泄漏系列事件,让人类恍然意识到海洋的污染、海洋的能量与生活多么息息相关。昨晚成功举办的第120期新民科学咖啡馆里,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汝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乔庆林为公众理性分析了海洋日常经历着的各类污染事件和地质活动:前者距离我们的餐桌尚远,东海的海产品是安全可食的;对于后者,科学界目前也只能监测和研究,只能当“事后诸葛亮”。
东海海产品安全可食
在这场核危机的最新进展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已排入太平洋的1万吨核废水。王汝建教授打比方说,1万吨的核废水,和覆盖地球71%表面积的海洋整体水量相比,好比沧海一滴。“核废水会随着洋流被不断稀释,在这过程中,其中的放射性物质也在衰变,如,碘的半衰期在8天左右。不需要动用自净化功能,海洋已可以对付它们。”
乔庆林分析说,此次出事的海域,受北冰洋来的亲潮和赤道来的黑潮共同影响,向着太平洋而去,不会朝我国近海而来。只有一个支流兜了一圈后会流经台湾岛和渤海湾,但也是五六个月后的事,此时放射性物质早已被稀释得很厉害了。“核废水对出事海域肯定有影响,那里将发生动物死亡、癌变、畸形等事件。上海市民可以放心的是,日本的鱼和我国东海的鱼并无来往。”
从国际范围来看,现在最需要关注的是离出事海域不远的一个秋刀鱼和一个鱿鱼渔场,这两种鱼的捕捞期分别是9月和5月。
我国将设海洋“侦察兵”
王汝建表示,日本此次发生的9.0级大地震,也给地震学界新的启示:年老的海洋板块俯冲带也具备产生大地震的能力。
“水下监测器可以监测鱼类的洄游等情况,将来有没有可能通过对鱼类行为的监测和研究,为海底地震预测做参考?”昨晚一位女读者的提问获得了专家赞赏。各国的确都在抓紧建设海底观测网,观测对象便包括各类海洋生物。我国的观测网就建在上海不远处,计划是在五年内东海海底建成世界唯一的从特大河口一直延伸到宽广陆架的立体观测系统。科学家将通过声学设备、水下质谱仪、微型基因组探头、海底化学与生物学实验室等,监测海底地震,实时观测“海底下的海洋”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目前已建成小衢山1公里海底观测实验站,下一个建设目标是长江口20公里海底观测网。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