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参养殖技术结硕果一项科研成果带来百亿元产值
1988年,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承担的“刺参人工池塘养殖”课题经专家鉴定后通过了验收。16年后,该项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经有关科研院所的共同完善而日臻成熟。目前我国海参养殖面积已达40多万亩,年创产值过百亿元。
海参养殖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养殖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刺参人工池塘养殖”项目课题组组长、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乔聚海高级工程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该项目于1986年由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立项,1988年完成验收。参加项目验收的专家们当时就对此项成果予以了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研究的成功,可望改变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品种结构和养殖方式,对我国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养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对此,有人也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否使海参养殖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表示了担心,对海参养殖能否形成我国海水养殖业新的浪潮给予了关注。
为了尽快推广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不遗余力积极出击,先后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培训班。虽经一段时间的推广,但由于当时正逢我国对虾、扇贝养殖的高潮时期,同时由于海参在当时的市场上价格偏低,又是养殖新品种,养殖技术不普及和养殖一次性投资成本偏高等各种原因,导致该项技术推广进展缓慢。
随着对虾、扇贝养殖病害的发生,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养殖品种。与此同时,海参价格在市场上迅速上涨,激发了沿海养殖区人们养殖海参的热情。随着海参养殖技术的推广,该技术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掌握,因此海参养殖自1998年开始便迅速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课题组成员刘福源高级工程师介绍,该项技术最大的创新点是在海参养殖池内建造人工海参礁,为海参在养殖池中创造良好的利于生长的生活环境。
特别是近年来,该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同时经有关科研院所的共同完善而日趋成熟,并得以迅速推广,使海参养殖成为继对虾、扇贝、海水鱼之后,在北方沿海迅速开展的又一个海水养殖浪潮。仅五六年的时间,海参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目前我国海参养殖面积约达40多万亩,创产值过百亿元。
海参养殖区域主要是在山东日照市以北的黄渤海滩涂和近海海域,主要集中的区域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周边沿海地区,养殖的品种均为我国特有的刺参。据2004年12月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在蓬莱市召开的刺参养殖现场会统计,山东全省海参养殖面积已达到36万亩,预计年产鲜参5.7万吨,实现产值70多亿元。辽宁省养殖海参主要集中在大连市。2004年大连市海参养殖面积达9.5万亩,海参产量可达2.5万吨,实现产值42亿元。
一个科研项目经过艰辛的努力取得了成果,研究成果又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和完善,被生产实践所印证、被人们所认可,并推动了海水养殖产业化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国家海洋局科研工作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产生的又一个成功范例。
2005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