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中国旅游日”给了我们什么期待?据报道,2010年,国内游21亿人次,入境游5500多万人次,出境游5700多万人次,中国人出境旅游目的地扩大到140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样的数字面前,“中国旅游日”的出现,你看到了什么?是商机还是消费?是文化还是权利?笔者以为,应从文化的角度和公民权利的角度来思考,而不能一味地从经济和消费的角度对“中国旅游日”进行“绑架”,更不能把公众休闲权的实现仅仅等同于某天的“落实”,否则,就是对“中国旅游日”真正内涵和价值的无形消解。
国家旅游局表示将倡议全国各主要景区在每年的5月19日推出免门票或打折优惠。这在笔者看来,仅仅是短期举措,更重要的是把各个景区的门票价格降低,以维护公众福利和休闲权的实现,如果仅仅在“5月19日”来落实公众的权利,设立“旅游日”的意义恐怕就大打折扣。这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现实。
许多国家以景区的低价给公众提供娱乐休闲场所,回报国民,使公众从中获得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教育,这显然是明智的举措。但在我国的一些景区,游客成了被任意宰割的对象。国外的著名景点,如日本富士山免费,韩国汉拿山免费,俄罗斯克里姆林宫150卢布(约合人民币45元),法国卢浮宫8.5欧元(约合人民币85元),与我国不少知名景区门票价格基本上都在200元/张以上两相对照,不难发现,中国景区的门票普遍偏贵。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如今我国的许多旅游景点高昂的门票价格使消费者望而生畏,打击了公众的旅游积极性,损害了公众利益,影响了社会福利。如果不解决这种单一追逐经济利益和侵犯公众利益的做法,不但不利于全体人民对风景资源的共享,更容易导致风景资源的公益性质被异化。如此一来,“中国旅游日”的设立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我国的现实看,无论是从国民福利、社会保障层面,还是从民生基本的生存状态来看,这种公众休闲的权利还远未落实。尽管“中国旅游日”的设立肯定会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人们的休闲质量和公众的休闲权如何得到保障更值得重视。离开了民众休闲权提升的前提,“中国旅游日”设立的意义将降低成色。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成岳冲说,“通过设立中国旅游日能进一步凸显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带动国民的旅游意识。这样,它具有促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这一意义的实现,在笔者看来,是以“中国旅游日”能承载公众休闲权和民众福利的提升为前提的,任何背离这种目的的选择都有可能走上事物的反面。
正因为如此,“旅游日”靠什么承载民众休闲权和福利,就成为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进一步明确和宣扬“中国旅游日”价值在于成为公众休闲权和福利提升的符号,是政府部门和景区的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