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聚合与合作

构筑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板块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9:35 

“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狭义上是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体,以黄河等诸多入海河流所形成的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带,并可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其陆地面积为51.4万平方公里,濒临的渤、黄海海域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这一地区占据我国陆域面积的12%和20%的人口,其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额分别占全国的1/4和1/5。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它的发展既是区域发展问题,更是关联国家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而影响到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一、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破茧”而出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潮流,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区域性实践。建立在地缘经济或地缘政治基础上的一体化发展,由于其具有优势互补、成本降低、聚合效应和整体福利提高的特点,促进了国际间以及国内区域间的一体化加速发展。由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全球化,因此区域越聚越大是发展趋势。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体化加速发展的特征,区域范围呈扩大之势。我国沿海大区域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先后出现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是珠三角的发展。第二次是长三角的发展。跨入新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已呈现出两大明显的趋势,一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在向“东移”,既由西欧移向东亚,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北上”,即由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北上到中部的长江三角洲,再进一步北上到北部的环渤海地区。上述两大经济发展趋势的交汇点,正好是环渤海大三角洲区,这是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破茧”而出,快速崛起的千载良机。从国内看,我国掀起经济区和城市群整合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的条件已经成熟。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的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板块是历史的必然。
二、“三大板块”的形成与发展对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重大
经历了二十余年改革开放,我国东部沿海已形成珠江、长江、环渤海三个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圈,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共同组成了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凸起带。
从1980年到200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率先崛起。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互联互动、协调发展的不断突破,目前,一个“泛珠三角”概念提出,其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内地9个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1/5,人口占1/3,经济总量占1/3。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一区域所建立起来的共赢型经济体系,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极。
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异军突起。长三角吸引台湾以及世界各地的资金和技术,开始了新一轮全新的合纵连横,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随着整合发展,长三角所含的三省市16个城市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圈,这是目前世界上城市人口最集中的城市群和经济区之一。
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将凸现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从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在大珠三角、大长三角更加协调发展以后,充分利用日本、韩国的产业转移和一切国际有利条件,加快东北亚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中我国最大城市群和经济区,即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已形成新的发展潮流。
大长三角、泛珠三角和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人才,最雄厚的资本,最先进的技术,2002年“三大经济圈”共创造了全国61.2%的GDP,58.3%的工业增加值,86.5%的外贸出口,成为我国经济成长的发动机。
构建沿海三大城市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3个“龙头”,促进我国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泛珠三角、大长三角和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分别是我国南部、中部、北部的3个“龙头”,也是我国珠江、长江、黄河流域的“龙头”,其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我国沿海率先实现现代化,实现我国南、中、北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可以有效地拉动我国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加快其经济发展步伐。我国中部广大地区急需发展和带动。东部沿海城市群随着承接海外产业转移的扩大,其集聚和辐射能力急速扩展,将寻求更大的腹地,从而使中部地区受益。这将有利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快速崛起。三是有利于形成我国东部大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局面。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构建环渤海大三角、长三角、泛珠三角经圈,将使我国东部发展的势能进一步向西部释放,拓展西部腹地,促进东西结合与海陆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这对促进我国西部跳跃式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三、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但综观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合作既有优势,也面临挑战。
(一)基础条件好,发展形势喜人。1、得天独厚的经济基础条件。环渤海地区海岸线长5800多公里,海域广阔,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在经济发展上,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形成集群优势;外来投资日益密集,成为我国北方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城市联合初现端倪,2002年环渤海地区29个成员城市市长联席会共达成经济合作意向30个,合作金额达33.6亿元;经济互动迅速发展,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产业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环渤海铁路大动脉正加紧建设,区域内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形成立体大通道,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
2、潜力巨大的发展优势。地缘优势进一步凸现,环渤海区域将成为南接珠江、长江经济区域,北拓东北亚,西连欧亚大陆,东通日、韩的重要枢纽,港口担负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60%,海上外贸出口量占全国的78%;加入WTO进一步打破市场、体制、机制经济瓶颈,利用外资、技术、市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外商投资成为热点,区域经济发展日趋活跃;“奥运经济”引擎注入强大动力,环渤海经济率先受益,并对经济增长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15年;政府职能转变将成为加速制造业提升的重要力量,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制造业基地将会快速崛起。目前,环渤海经济圈正发挥交通发达、大中城市密集、科技人才集中和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建筑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和能源基地、运输通道建设为动力,依托沿海大中城市,积极吸引外资,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旅游合作,加强进出口贸易,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将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膨胀,进而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条巨龙之一。
(二)严峻挑战不容忽视。1、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日本提出的“日本(东海)经济圈”、韩国提出的“环黄海经济圈”以及联合国资助的“图们国际合作开发”等,近些年都有很大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物资资本、知识技术、劳动人才等要素流动加速,市场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区域优势竞争日趋激烈。环渤海区域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板块各自优势明显,生产要素结构和发展模式的差异突出,既为整合资源、实施协作、互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会引起板块一般优势的丧失。世界产业结构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环渤海地区必然按照产业关联的规律实现传统产业体系的变革,必然会对传统产业体系产生较大的冲击。另外,环渤海三角洲地区实现经济聚合,必然要求改变原有的限制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性因素,必然要求扩大开放度,逐步淘汰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这也会对区域内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2、国内两大经济板块的挑战。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建立较早,开放程度高,特别是中央确立香港、澳门与内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后,其制度竞争力不断提高,已成为是中国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其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城市体系完备。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加快,建制镇和县级市(小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近几年,这一地区开始由重点发展小城镇转向重点发展大中城市,空间布局上再次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原有城市外延扩张的主要标志。未来10年内,长江三角洲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具有最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环渤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市场意识相对淡薄,区域发展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内部相互联系不够紧密,生产要素流动不够顺畅,低水平竞争导致资源浪费,海洋生态环境加重,经济一体化进程较慢,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蕴藏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自身发展的挑战。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自身发展突出问题是发展上“诸侯经济”的存在。区域内各自为政,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恶性竞争,甚至以邻为壑的不良风气导致一些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工程。由于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严重干扰和制约了区内企业之间的市场运作,形成了所谓条条经济和块块经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区域内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四、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的经济聚合与区域合作迫在眉睫
(一)更新思想观念,在经济聚合中寻求经济互补。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环渤海地区各板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体系和格局,当龙头不当附庸的思想也随着格局的形成而发展,这种格局和壁垒思想的形成已经影响聚合的推进。应当看到,经济聚合是开放经济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要提升,必须利用一切资源促进经济互补。各板块必须借助外力,在更大范围内实行经济开放和融合才能加快发展。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有奥运题材;东北已经启动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山东是全国三个GDP过万亿的经济大省之一,已经启动了半岛城市群、半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省建设战略,但这些优势的发挥,都需要拓展腹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说三大板块不论那一板块要寻求新的发展,都必须借助另两大板块的助推力量。在区域聚合中,都要自觉强化统筹发展的新意识,以统筹促聚合,很好地利用周边的所有有利条件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所以,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要改变万事不求人的思想禁锢,打破区域内三大板块互不说话,联系不密的局面,加快经济的开放和重组。
(二)加强调查研究,探索经济聚合规律与趋势。为了谋求聚合中的“双赢”和“多赢”,必须切实掌握渤海三角地区各经济板块的经济现状、产业布局、资源优势、投资环境等基本情况。这是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的重要前提条件。知彼还要知己,对自身的优势、劣势和也要摸清家底,同时要做好比较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借助一体化的活力和潜能推进各板块的变革,并对今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适时制定《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发展战略规划》,统筹协调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城镇体系、产业布局等,并争取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且得到中央政策支持,以引导资源实现有效整合。
(三)发挥独占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在渤海大三角洲的经济聚合发展中,按市场经济运作,关键是发挥好各自的独占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要认真区分比较优势的独占性和非独占性。不具有独占性的比较优势,容易受到其他板块的竞争挤压,会在动态中发生转化。只要各地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注意在独占优势的基础上构建有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就能保持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要增强环渤海城市整体竞争力,建立区域城市中心体系。以京津为中心、以大连、青岛为副中心,以沈阳、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济南为区域中心,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巨型城市集群和超大型都市圈,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
(四)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谋求聚合效应。在渤海大三角洲经济聚合发展中,注重资源优化配置,实施多方面合作,就可以取得更大的聚合经济性。聚合经济性包括的内容很多,含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外部经济性、生态经济性、循环经济性等。要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架起合作的桥梁,促使区域内有限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出最大效益,形成聚合经济性。要注意产业对接,要搞好三个整合:资源整合、产业整合、企业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形成三龙共舞、协调推进的局面,强化作为全国第三经济增长板块的功能和作用。
(五)探讨有效的组织与制度机制,以协调机制应对竞争。实现区域经济聚合与合作,必须要有体制上的保证和制度安排的配合。组织性、制度性是一体化的重要特征。既然渤海大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在中国沿海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那么,就要认真研究有效的组织与制度机制问题。从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以及国家之间的一体化(欧盟、北美)发展来看,区域协调机制能否协调区域间的竞争问题,是难点。要实现渤海大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必须前瞻性地探讨竞争中的协调、协调机制中的竞争问题。这也是区域经济整合中的大课题,必须做出科学选择。建立合作联动的载体和机制,组建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区域组团式,即面向国内又面向国际的环渤海合作委员会,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以市场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统筹、合作、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

2004年8月10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