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处长曾名湧谈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造就国家海洋事业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国海洋大学于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经过院(系)走访、调研,召开专题研讨会,并经校长办公会议审查批准,颁布了《中国海洋大学关于新一轮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原则意见》(海大教字【2010】98号)和《中国海洋大学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细则》。各专业在该原则意见的指导下,按照实施细则的要求,经过国内外调研和内部研讨,形成了初稿,聘请了校内外同行专家评审论证,现已进入定稿阶段。根据汇总情况,各院系对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仍然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为此,新闻中心特派记者专门就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采访了教务处处长
记者: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现在执行的教学计划有何区别?
曾名湧:我校将现行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改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涵盖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而且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强调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与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强调了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与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的连贯性、系统性。这种改变既符合我校中长期办学目标的要求,也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
记者: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是什么?
曾名湧: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有关要求,坚持“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实施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从学校和各专业的实际出发,以建设世界一流本科专业、培养国际一流本科人才为目标,构建个性化、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为做好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还确立了以下七项基本原则: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即以培育学生成人为主要目的的通识教育要与以培育学生成才为主要目的的专业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二,个性化培养与多样化培养相统一,即尊重学生个人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对学习优异和有特殊专长学生群体,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积极探索拔尖人才、特长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即按照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构建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训环节,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贯穿于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四,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即优化知识结构,突出素质和能力培养,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设置核心课程,建设学科平台课程;五,实现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培养,即把本科生培养阶段与研究生培养阶段进行有机衔接,有条件的学科专业要对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六,加强国内外合作培养,即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建立定期交流及联合培养机制,增加双语教学课程或全外语教学课程的开设比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七,继承性和前瞻性相统一,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继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反映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体现学校文化和人才培养核心价值。要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把握时代发展的前沿,前瞻性地安排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记者:新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现在执行的教学计划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曾名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现在执行的教学计划相比,增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加了支撑学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等内容,这样既方便了学生和业内外人士较为准确地了解本专业的内容及特点,也促使专业自身更好地理顺和统筹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明晰本专业的核心建设内容,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二是设置了单独的教学计划进程表,使学生在四年、12个学期内所需要修读的课程更加一目了然;三是增设了特殊人才的培养方案,这主要是为了实现因材施教,构建个性化、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而设置的。
记者:新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现在执行的教学计划相比,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有什么新的变化?
曾名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做了一定的改变,将现行课程体系结构的四个层面改为五个层面,即公共基础教育层面、通识教育层面、学科基础教育层面、专业知识教育层面和工作技能教育层面,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通识教育以及夯实数理化及外语等公共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将公共基础教育层面单独列出主要是为了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计算机、军事政治理论课等课程的公共基础性,加强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公共基础课中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课程的修课学分要求由原来的16学分降低为12学分。同时为了不影响外语教学质量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不同,实施分类教学,设置了英语高级课程,增强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的训练;
二是在通识教育层面中,重新调整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框架,单独列出强调我校海洋特色和生态文明的课程组,已逐步形成我校通识教育的海洋特色。同时,根据我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的现状,将通识教育层面的学分要求从11.5个学分降低为8个学分,集中力量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
三是学科基础教育层面、专业知识教育层面和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要求各专业设置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开设的专业导航性课程,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并要求各专业群之间设立学科平台课程。
上述这五个层面的课程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密切配合,共同实现学生思想、文化、业务、身心等素质的培养目标。
此外,为落实学校国际化战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国际学术交流和竞争能力,满足国际交流学生的修读需求,学校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同类专业课程体系,引入优质的国际课程资源,引进高水平外籍师资,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和全外语教学课程。
记者:新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现在执行的教学计划相比,在教学环节上有什么不同?
曾名湧: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大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所占学分,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类各专业一般不低于38学分,其他专业一般不低于25学分,这个比例高出了教育部要求的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不低于总学时(分)的25%,文科类专
此外,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单独设立2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鼓励学生通过SRDP、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科竞赛、参与老师科研、参加社会实践、自主设计性实验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记者:新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现在执行的教学计划相比,在教学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曾名湧: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安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一是学制及学期的变化。学制上,基本学制为四年,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也可设置为五年,弹性修读年限为3-6年。学期安排上,每一学年分为夏季、秋季、春季三个学期。春季、秋季学期为长学期,共38周,其中32周安排教学,5周用于复习考试,1周为法定节假日;夏季学期为4周,安排在暑假之后,秋季学期之前,主要用于安排短学时课程(包括专家、教授讲座和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技能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以及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也可以与秋季学期打通使用,安排课程教学任务。
二是课程学分计算方法变化。根据学期安排的调整,课程的学分计算方法也调整为理论课每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每32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每32学时计1学分;集中实践类课程(实习、设计等)按6学时/天计算学时,按1学分/周计算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学分由院系自行确定,参照1学分/周计算,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类原则上不超过12学分,其他专业原则上不超过8学分。
记者:请问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曾名湧:新一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从2011级新生开始正式实施。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