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从山东实际 出发,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北京大学、山东省建设厅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本课题进行了为时一年多的研究, 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笔者认为从总体上讲这是一个具有较 高水平的课题报告。通过这次论证修改,将对山东半岛城市群 建设规划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笔者从宏观角度提几个问 题和看法,供修改参考。
一、 关于"半岛城市群"定义的理解
首先,笔者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这一 概念与课题组的理解有不同认识。山东半岛不能等同于胶东半岛,也不能等同于大胶东半岛,这二者之间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也就是说在定义概念上要准确,不能造成概念上的混乱。传统 意义上的胶东半岛所指的是胶莱河以东区域,大胶东半岛的概 念也是指从寿光小清河口到日照岚山头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 两点一线以东的部分,地形单元包括胶东丘陵和胶莱平原,行 政单元涵盖了威海、烟台、青岛、潍坊、日照5市。目前本课 题确定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定位即从大胶东半岛的定位出发,在 涵盖上述5市的同时,为了自圆其说,先是用胶济、兰烟铁路 线勉强将济南、淄博划为大胶东半岛,然后用国务院关于扩大 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通知(国发[1988]21号,国函[1990]15 号,国涵[1993]28号文),将东营划入。笔者认为省委、省政府提 出的山东半岛是相对辽东半岛的大概念,广义的山东半岛泛指 山东全境,狭义的山东半岛是指沿海7市地。在山东半岛城市群 建设中用广义的山东半岛概念更为准确。
二、 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的内涵理解
笔者认为省委、省政府确定山东半岛城市群战略研究这个课 题,主要基于3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抓住战略机遇期,通过城 市群建设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二是通过城市群建设来加快 全省城市化进程;三是通过城市群建设来增强全省综合竞争力。 但从本课题的定位来看,城市群建设与城市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 关系定位,偏重于区域经济战略,而对全面提高山东的城市化 水平的论证很不充分,可以讲是基本没有论及。山东是个人口 大省,也是个农业大省,城市化水平比较低,2000年山东城市 化水平为38%,比全国平均水平的36.09%高出不足2个百分点,比广东、辽宁、浙江分别低17、16和10个百分点。江苏、福 建等省10年前低于山东,现在高于山东4个百分点。2002年我 省城市化水平达40%,这个比例仅比全国高一个百分点,山东省与 沿海发达省、与京津沪的差距仍在拉大。目前山东半岛城市群 按8个城市规划,人口3 905万人,占全省的43%,其中城镇人 口1 978万人,占全省54%,通过半岛城市群建设来提高全省城 市化水平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本课题应强化提高城市化水平 的举措。
三、关于对半岛城市群建设定位的看法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笔者认为在半岛城市群建设的布局定位上,一定要站在全球和全国的战略高度,从山东的实际出发来确 定,如果笔者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内涵的 三点定义能够成立,对目前按8个城市规划则应予以调整,为 此建议半岛城市群建设应涵盖2个城市圈,也可以这样表述即 通过建设2个城市圈来构建半岛城市群。
第一个城市圈,可叫半岛海岸带城市圈。这个城市圈以青 岛为龙头,包括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滨州等7市。
半岛海岸带城市圈,突出海岸带和港口区位优势,通过港 口和海(大通道)陆(高速公路、铁路)空(航空)整合,发 挥沿海开放程度高、县域经济实力强的优势,打破区域行政分 割现状,从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的世界发展潮流出发来规 划海岸带城市圈建设,解决目前半岛城市圈建设中小城市多, 大城市少的状况。从长远着眼,可规划建设大青岛,通过高速 公路和铁路将青岛与日照整合,建设名符其实的国际海滨大都 市和欧亚大陆桥头堡。烟台与威海整合,组建大烟台或大威海。 将烟台市的莱州(发挥莱州港的作用)划入潍坊,把潍坊建成 莱州湾的明珠都市。将东营与滨州进行组团式整合,将大东营 或大滨州建成黄河三角洲的大都市。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合并, 而是组团式整合,增强区域港口板块经济,或港口协作经济, 膨胀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这个城市圈要突出山东海洋区位、资源、科技、开放优势, 突出"海上山东"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两个跨世纪工程。
第二城市圈,可叫济南(省会)城市圈。这个城市圈以省 会城市济南为轴心,构建一个小时直径行程的城市圈,这个城 市圈包括淄博、德州、聊城、泰安、济宁、莱芜等7个城市。 在这7个城市中应特别发挥济宁市的辐射作用,让济宁市快速膨胀 进而辐射带动菏泽、临沂、枣庄的发展。
这个城市圈位于山东中部地区,是山东的政治、文化、金 融、科技、交通中心,是全国的建材、石化、纺织、汽车制造、 能源电力、煤炭、钢铁、重型机械等重要工业基地,同时,也 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具有得天独 厚的人文景观和特色旅游资源。
这个城市群可发挥省会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通过交通整 合,建成到北京、南京、安徽、青岛、烟台、潍坊、东营2~3 个小时的立体交通大走廊,进一步增强城市间的联系和黏合度。
总之,上述2个城市圈既相对独立,发挥各自优势,构成 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的发展框架;又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推 进海陆一体化进程,形成比翼双飞的发展格局,从而大幅度提 高山东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山东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全省社会 经济协调发展,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做出积极 贡献。
四、几点建议
(1)半岛城市群建设应与"海上山东"建设紧密结合。半岛城市群按8个城市规划,其中6个是沿海城市,山东半岛也是 因海而形成,沿海地区是山东省外向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海洋经济是沿海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全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新 的增长点,建议在战略报告中增加海洋经济的分量,发挥好海 洋区位、资源、科技和对外开放优势,推进海洋农牧化、临港 工业、海上大通道和滨海旅游四大工程建设,增强半岛城市群 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2)半岛城市群建设应与生态省建设相结合,目前,山东省海 洋生态环境局部地区形势不容乐观,莱州湾、胶州湾污染问题 仍很严重,海洋生态问题不解决好,直接影响海滨城市的形象, 影响城市群的建设质量和竞争力。建议将海洋生态整治纳入城 市群建设规划中,将城市群建设和环境整治同时进行。
(3)半岛城市群建设还应与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统筹城 乡发展、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建立城市群发展协 调机制,明确城市群的实施目标和城市间的职能定位,使城市 群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4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