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象山整合资源,建立数字化防汛减灾体系打通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
最近,记者在浙江省象山县西周镇潘埠村看到,村里健身广场上挂着“象山防汛减灾体系预警显示屏”,滚动显示天气预报等信息,显示屏旁边还连接着一个大喇叭,能够随时发布语音预警信息,使全村村民第一时间收到并采取措施预防。
象山县共有498个行政村,目前已有超过一半的村安装了这样的LED气象预警显示屏和大喇叭,形成了覆盖全县的信息发布网络。能够使气象预报预警等防灾减灾信息进村入户的信息发布网络,是象山县数字化防汛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山县从2009年开始,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去年7月全面建成基层防汛减灾体系。作为浙江省率先建立的数字化防汛减灾体系,在防御 “莫拉克”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过程中,象山县这套系统及时采集数据,预警进村入户,为科学决策、指挥调度和群众防汛减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个体系的突出特点是整合利用了各部门的资源,例如,利用组织部门的远程教育系统,我们及时组织县、镇、村远程视频会商,县里开一次会就动员到村,一次到位部署防灾减灾,抢出更多的准备时间。”象山县副县长孙小雄说,“如果不是充分利用各部门原有的资源,建立这一体系3000万元拿不下来,现在1000万元就建起来了。”
象山县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是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半岛县。象山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台风暴雨袭击,是沿海台风侵袭的重灾区,尤其是1956年8月的那次台风灾害,造成3000多人死亡。为了实现防灾减灾指挥系统快捷有效、预警信息及时进村入户,象山县近年来着力建设数字化防汛减灾平台,充分利用了气象部门的区域自动气象站、水利部门的遥测系统、海洋渔业部门的渔船安全避风系统、公安部门的视频监视系统、组织部门的远程教育系统以及规划、国土、信息办等部门的大量现有资源,实现了这些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
象山县有海洋捕捞渔船3300多艘,当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来临时,保证渔船全部顺利回港避灾是政府防灾减灾的重要任务。记者在象山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看到,工作人员利用防汛减灾决策指挥系统,鼠标一点,大屏幕上马上显示出象山周边海域船只的船长姓名、联系电话、所处位置、预计到达港口时间等信息,连船首所朝的方向也清清楚楚。孙小雄说,“以往渔船的情况只能毛估估,现在有了这套系统,有多少艘渔船外面,还有多少时间到港,我们可以完全实时掌握。”
数字化防汛减灾平台建成后,象山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防汛减灾指挥五级(省、市、县、镇、村)远程视频会商。灾害性天气过程来临时,各部门采集到的图像、数据等信息,通过光缆或3G无线信道传输到决策指挥平台,平台对水位、降雨量、风速等探测信息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通过短信群发系统、气象显示屏等及时发布,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有了这个系统,我们不仅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能及时获得各类防汛减灾信息,而且可以打通‘最后一公里’,把气象预警信息及时送到千家万户,减少灾害损失。”象山县气象局局长张荣飞说。
据象山县信息化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防汛减灾体系的功能,并在条件成熟时,整合更多信息资源,将针对自然灾害的决策指挥系统升级为全县综合性的应急指挥平台。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