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监23号”船临危受命 深海取样检测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1:26:15 

一路小跑,中国海监第一支队副支队长窦永林赶到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会议室。此时是312日晚928分。大约20分钟前,准备睡觉的窦永林接到电话:“九点半,开紧急会。”

一天前,日本发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半天前,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爆炸。“日本核电站事故是否影响我国海域,需进行紧急监测”,这是紧急会的议题。

“小船”抢时间 出航抽样海水

北海分局党委书记刘建成回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国家海洋局迅速部署,北海分局需要立即对黄海海水取样检测,确定事故是否对黄海海域造成影响。

最大的问题是,14日凌晨将有一股强烈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大风将致海上风浪89级,浪高可达5米。”这种天气不允许船只在海上长时间作业。

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崔文林称,取样点选择不仅要考虑海流情况,还要考虑大气输送情况。最终,在距福岛核电站约1600公里的黄海中部,确定了三个点进行海水取样。但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远处,最短的时间取回样品”。

13日凌晨出发,14日凌晨必须回来。1200吨的“中国海监23号”船临危受命。

23船船体小速读快,大风浪下无法作业,就是要利用速度抢出时间,拿到第一手资料,为分析污染提供证据。”窦永林说。刘建成要求,一定要注意船员安全,保证避开恶劣天气按时返航。为此预案中,将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时间,精确到小时。

船员拆船护栏 系安全带舀海水

海水取样不是一两瓶水就够,每个地点取样水量要达到200升。为解决海水储存问题,北海分局人员专门跑超市买了20多个水桶,每个能盛25升。与此同时,联系船主、召集船员……

313日,凌晨1时,“中国海监23号”船从青岛驶出。船上30多人,5人来自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当时购买动力设备已来不及,取样只能人拿着桶去海里舀水。

窦永林回忆,为赶在天气骤变前返航,到达一个取样点,几乎所有的船员都参与到取样工作。“我们把栏杆拆掉,这样距离海面近,船员们就拿着我们工作用的塑料桶,去海里舀水。”距离海面近很危险,大家两人一组,并且要系上安全带。舀来的海水倒入买来的桶中,迅速密封起来,每次要采集八桶。

314日凌晨3点多,“23号”船航行约26小时,400多海里后返航,等在岸上的车立刻把样本送往实验室检验。检测机构对在黄海中部采集的三处表层海水样本进行了放射性元素检测,结果显示福岛核电站事故未对黄海海域造成影响。

“没监测数据就不能说服公众”

16日大风结束,“中国海监23号”船和“中国海监15号”船再次分赴黄海北部和东部。除海水取样外,船上还携带一种可实时监测海上大气放射性元素的手持设备。该设备可每30秒记录海上大气中γ辐射剂量率,数据实时传回船上电脑,随后发给监测中心分析。

崔文林称,两天半时间,船舶一直在外面航行获取海面大气的实时资料,最远点距离我国大陆岸线的垂直距离约260公里。“这相当于战争前沿阵地的前哨,是侦察兵。”崔文林说。

此外,北海环境监测中心还将在一个海岛气象观测站上,放置这一设备,在一个点上对大气中γ辐射剂量率进行连续的监测。

崔文林坦言,若凭专业知识也能断定当时不会有影响,“但如果没有监测数据就不能说服公众,也不能回答各级政府关注的问题”。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