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的“十二五”:打造“蓝色经济”五张牌
——访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日照市委书记杨军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随着1月4日国务院的批复,2011年也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蓝色规划》)的开局之年。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的核心实施区域之一,显然,历史把日照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
“毫无疑问,2011年,日照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日照市委书记杨军在代表驻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日照的发展,将会与中国同步,与山东省同步。
蓝色经济区比海洋经济区概念范围大,是以海洋资源为依托,以海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为支撑,以海陆统筹生产力布局为载体的区域经济地理空间。在杨军看来,这个“蓝色”的概念,与传统相比应当是一种更加环保、更加生态、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不仅是以海洋产业为核心,还涉及到与海洋相关的服务业以及和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系统化的内容。
《蓝色规划》明确提出,将以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要作为两个“增长极”之一,青潍日城镇组团作为重点打造的“三组团”之一,着力把日照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这是对日照发展战略定位的重大提升,空间布局的重大拓展,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杨军代表介绍说,在2009年,日照市就提出了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目标,初步展开了与“抢抓蓝色机遇,打造五张牌”发展战略相关的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是枢纽牌,也就是加快日照港口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日照港要投入176亿,新增28个深水泊位,力争港口年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与此同时,围绕枢纽牌,日照要立体化加快包括港口、铁路、公路、机场在内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形成一个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把日照港打造成国家重要的枢纽港。
第二是产业牌。这次《蓝色规划》为日照加快发展蓝色经济,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重大机遇。《蓝色规划》还对日照的产业进行了界定,就是规划建设“十大蓝色产业”,包括钢铁精品基地、现代海洋装备及配套制造业、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海洋工程建筑业、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产业、海域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化示范、海洋文化和海上运动产业以及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第三是开放牌。这是日照的突出优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好沿海、深水大港的优势,吸引外资,提高外向度,积极探索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试点,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蓝色经济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因此日照要全力加快推进保税港区和国际海洋城的规划、建设,努力把海洋城建设成为现代海洋产业的核心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示范区。
第四是创新牌。海洋经济很重要一条就是不断创新,日照在推进蓝色经济发展规划中,将同步推进一些先行先试的项目,要在海陆统筹、城乡统筹方面,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探索创新,比如争取设立国家海洋公园、鲁南产权交易中心,探索设立蓝色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创投公司等;同时,还要引进高端人才,争取设立国家级海洋新能源研究院,推进国家海水鱼研发中心建设,形成日照蓝色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第五是生态牌。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海洋环境的保护,在这方面,日照将科学划分海洋功能区,切实加强海洋自然生态区的保护,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和海、湾、岛、岸、滩生态建设工程,努力保持海洋生态平衡;进一步提升保护海洋环境的力度与层次,坚持走体现和包括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在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联合国人居奖”的奖牌更加熠熠生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联合国人居奖”的成果。
杨军代表表示,“十二五”期间,日照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港城、港带、港桥、海陆”一体化,着力抓好“双十、一城”(即十大产业体系、十大基础设施和日照国际海洋城建设)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市蓝色产业、海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0%、21%、10%,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到2020年,力争建成产业结构优化、海陆一体发展、海洋经济发达、海洋文化繁荣、文明生态宜居的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和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届时,日照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