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由于长期以来实施的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和以GDP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各自考虑自身发展、忽视区域合作、协调和统筹,带来了建设规模小、重复建设、利用率低,浪费投资等问题,导致“城市病”流行。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合作发展机制不仅对推进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十分必要,而且对探索我国其他经济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新模式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成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合作发展协调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分管蓝色经济的省领导兼任,成员由省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及滨州市的分管市长组成,以建立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高位协调与监督机制。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有关推进半岛城市的蓝色经济合作发展的政策制定、规划实施、机制建立等;加大蓝色经济区内城市间合作的推进与协调、监督力度,领导和协调有关部门和城市的有关工作:借鉴欧盟共同体一体化的经验,制定统一的省域或城市层面各区市的蓝色经济园区用地投入强度标准;制定统一的污染控制标准等并纳入考核体系;协调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及其实施。
建立有利于半岛蓝色经济区合作发展的财税和考核体制。在地市级层面统一考虑财税分成和利益调整,合理平衡项目引建方和落户方利益关系,建立和完善鼓励各种要素在城乡、县区之间的自由流动机制。要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合理调整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引导各区市由竞争发展走向合作发展;拆除城乡之间的“篱笆墙”,促进各要素等在城乡、区市、乡镇之间的流动;借鉴苏州、江阴的经验,利用“飞地经济”,探索几个乡镇或市区联合开发建设经济园区、产业园区,提升山东整体发展水平和实力。
实施“两体”战略推进半岛蓝色经济区合作发展。一要注重从山东全域角度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发展战略,尽快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二要注重从山东全域角度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并规划好蓝色经济区内的优化提升、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从政策上支持青岛西海岸海洋经济新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青岛国家深海基地、国家级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及集中集约用海片区的建设,尽快打造新的发展增长极;在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影响力的中央商务区、中央居住区、中央文化区、制造业主体功能区、服务业聚集区等,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深化大部门制改革,为区域合作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目前,山东的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按照对应中央的思路进行,没有完全体现本地特色、发挥体制效应,有待通过体制创新,真正形成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机制。借鉴海南、深圳、成都及浙江富阳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建议在省和地市级城市推行由省市领导担任主任的委员会体制:设立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在城乡建委基础上把规划职能纳入其中,以便实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协调机制,并学习借鉴北京市城市数字化管理模式,在全省予以推广;设立文化旅游体育委员会,统筹文化(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旅游、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设立科技教育委员会,统筹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设立商务与外事委员会,把商务厅(局)、外办、口岸办、外专局、侨办的职能统筹起来;完善农业等委员会的职能,把粮食局、供销社、农机局、林业局、畜牧局、盐务局等部门职能统筹起来;设立人口计生委员会,将卫生与人口计生委的职能统筹起来等等。改革的目的是在各大领域形成委员会决策、各职能部门执行、督查部门监督的体制机制,弱化部门决策、公共权力部门化带来的弊端,形成城乡统筹、部门协作、区域合作发展的新局面,打造山东科学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