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崛起——烟台绘出蓝色经济壮丽画卷

来源:水母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1:31:59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蓝潮涌动,时不我待。

面对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城市如何定位自己?又该描绘出怎样的发展蓝图?

烟台的回答是——以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为己任,以打造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为

目标,全域建设蓝色经济区。

按照规划,烟台将在1.37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6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统筹发展海陆、深度开发海洋、高效利用海岸、科学建设海岛,着力在“一核、两带、全覆盖”上拉开空间布局、加快建设进程,放飞蓝色梦想。

骨干,领军,一核两带全覆盖。

这是一幅定位高远、气势恢宏的壮丽画卷!

打造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既是战略地位的提升,更是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什么样的发展定位,才能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以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为己任,以打造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为目标,努力在高点定位中壮大优势,在融入全局中凸现特色,在全面推进中重点突破,奋力推动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科学、跨越、率先发展。” 在蓝色经济建设动员工作大会上,市委书记孙永春的一番话,振奋人心。

按照规划,烟台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连接中日韩的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海岸带综合管理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提出这样的目标,烟台底气十足。过去五年,我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在2008年迈上3000亿元台阶的基础上,2010年又突破4000亿元大关。其中,海洋经济的发展成绩尤其令人瞩目。 “十一五”期间,烟台市一、二、三次产业海洋产业产值比重由29.2:36.9:33.9调整为15.3:44.9:39.8,海洋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向均衡优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由548亿元增加到1265亿元,年均增长18.19%。尤其是2009年以来,烟台强力推进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的发展,仅去年全市海洋经济实现产值1265亿元,同比增长15%

拥有这样的发展基础,烟台有理由向更高的目标冲刺!

如何认识这样的发展定位?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并不一定是要做排名第一的城市,而是要走在蓝色经济建设的前面,形成引领示范作用。

烟台最近一直致力于打造交通物流枢纽城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烟台一直不断加大港口基础设施投入,倾力打造临港产业。昨日,记者在烟台港西港区看到,各类大型机械进进出出,挖掘机、搅拌机穿梭不停,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据悉,烟台港西港区与莱州港区的油品物流正在加快推进,与淄博的油品管道项目首站工程已经开工。根据《烟台市港航“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烟台市港航将基本形成以芝罘湾港区、西港区、龙口港区为核心港区,莱州港区为黄河三角洲重点港区,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型枢纽港和邮轮母港。

蓝色经济一方面是发展经济,另一方面是让居民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舒适的生活,因此最终落脚点还是通过蓝色经济区建设打造和谐地区、宜居地区、生态地区,这也是我市提出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重要原因。

从发达国家来看,海岸带管理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而在中国,海岸带管理还是一个弱项,蓝色经济发展以生态为本色,因此海岸带管理是烟台发展蓝色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突破方向。

拉起发展蓝色经济框架

由于历史原因,烟台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相对不强,空间布局过于分散,集聚与辐射功能较弱。如何在1.37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6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统筹发展海陆、深度开发海洋、高效利用海岸、科学建设海岛,实现蓝色梦想?

依据区域经济核缘开发理论,烟台本着梯次推进、有序发展的原则,着力在“一核、两带、全覆盖”上拉开空间布局、加快建设进程。

山耸城中、城随山转、海围城绕、城与岛连;碧海蓝天、绿岛金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未来烟台蓝色经济区核心的生动描绘。

“一核”,就是以中心城市2722平方公里土地及所属海域为载体,打造全市蓝色经济核心功能区。把蓝色经济区建设与中心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快推进重大蓝色经济项目、规划建设滨海新城和蓝色经济园区等,推动中心城市加快“东拓、西扩、南延、北展”步伐,完善城市格局,塑造城市形象;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创新要素密集、产业基础较好、港口体系完备、经济外向度较高等综合优势,以建设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引领,下大气力打造海洋科技研发应用、高端产业积聚辐射、物流商务服务、生态环保示范四个高地,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根据规划,烟台将主动与威海联合对接,搞好烟台-威海城镇组团建设,争取烟台成为法律意义上的“较大城市”,成为全省区域战略的中心城市之一。

“两带”就是以909公里海岸岛岸线为基轴,打造蓝色经济沿海隆起带;以各具风情的海湾、星罗棋布的岛屿为依托,打造蓝色经济战略支撑带。

在沿海隆起带两侧,目前分布着我市所有的国家级园区、大部分省级园区和全部一类开放口岸,集中了全市70%以上的沿海市区和镇村、大多数重点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旅游景点。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岸线纽带、港口引擎、园区聚焦、创新驱动、企业引领、产业支撑作用,打造港口物流产业、旅游休闲度假、炼钢重化、生物、葡萄葡萄酒等五大产业基地,使之成为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形成更大的整体优势和带动效应。

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我市海湾、海岛如数不清的璀璨明珠星罗棋布。按照科学开发、有效保护的原则,突出抓好龙口湾、丁字湾等7处面积较大自然海湾的开发建设工作,使之成为发展蓝色经济的战略依托湾、产业依存湾、生态涵养湾;突出抓好72500平方米以上岛屿的开发建设工作,使之成为撒播在黄渤海上的璀璨明珠。

“全覆盖”,就是实施大时空发展战略,重抓“一核、两带”辐射带动全域发展,推动蓝色经济从沿海走向内陆、从近海走向远海、从浅海走向深海,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形成开发海洋、发展沿海、带动腹地发展的新局面,使“蓝色”成为烟台最靓丽的发展标识,成为全市最具带动力的经济增长点。

构建蓝色经济产业体系

建设蓝色经济区,核心任务是推动产业发展,惟其如此,方能培强蓝色经济支撑力。

如何推动产业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

在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孙永春掷地有声地说:“建设蓝色经济区,核心任务是推动产业发展。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战略,坚持海洋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有优势、有竞争力的蓝色产业体系。把握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立足烟台产业和资源特点,着力在构建‘八大产业基地’上下功夫、用气力、求突破。”

据了解,八大产业基地指的是海洋生物产业基地、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以及国际性物流基地、滨海旅游目的地、现代海洋渔业基地。这样的规划布局,主要建立在对我市现有发展基础、发展优势的科学判断之上。

“这八个产业基地是依据现有的产业和优势,从在全省有重要位置,有发展前景的,有潜力的产业中筛选出来的。这八个特色产业基地是烟台建设蓝色经济区重大项目的承载,是集聚科技、生产相关要素的平台,是我们的主攻方向,通过这八大基地的带动,最终形成具有烟台特色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市蓝办有关人员对记者说。

蓝图已经绘就,愿景令人期待。

憧憬着美好的“蓝色梦想”,烟台阔步踏上建设蓝色经济区的辉煌征程。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