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崛起——烟台拥有坚实基础

来源:水母网记者 孟宪臣   发布时间:2015-05-20 21:32:01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寻着历史发展轨迹一路望去,烟台的每一次重大跨越,无不是发挥沿海优势的结果。

最近五年,特别是2009年,烟台精准把握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的脉搏,海陆并举,深耕“蓝海”,强力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全市海洋经济、蓝色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刚刚召开的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吹响了烟台奋力开创蓝色经济发展新局面的冲锋号角。在会上,市委书记孙永春高屋建瓴地指出:“烟台在经略海洋方面,既有坚实稳固的工作基础,又有积淀已久的发展经验,这是我们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又一巨大优势。”

基础何在?经验何在?

千年涉海

累积丰厚海洋文明

悠悠千古,一部海洋文明渐进史,穿梭于烟台的城市发展记忆——

烟台,因海而生。在距今约7000年的远古,当芝罘湾随地质史上的最后一次海侵海退而初具雏形的时候,古代先民们就曾生息繁衍于此,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胶东史前文化。

周秦盛唐,宋元明清,时光百转千流。烟台城市遗传进化环的海洋文化基因,星火相传,优化渐进。

史书上,春秋时期就有“通齐之渔盐于东莱”的记载,其时,芝罘即为我国五大港口之一;唐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自秦至唐,芝罘、登州、长岛是从今江苏一带,运粳稻至幽燕的中转站、避风港,烟台也由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宋时,登州等沿海港口与朝鲜的贸易空前繁荣,芝罘海口也已成为各种物资的转运口岸。元朝,“南粮北运”由内河航运改由海上运输为主,芝罘、登州、莱州成为海运南北主航道上最繁华的商埠,年进出港口的漕运及其它船舶达千余艘,成为海上漕运的重要转运之地。

烟台,依海而兴。依偎在美丽芝罘湾怀抱中,太平湾也在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盛。太平湾在《烟台港史》(古、近代部分)中有载:明代,太平湾里已是“风微日暮帆樯集”。到了清朝中叶,这里更是艨艟辐辏,商贾云集,渔歌互答,海鸟飞翔,呈现出一派繁华的景象。

史书,诗赋,遗址,遗存。梳理烟台记忆的经纬,世人可触摸到海洋文明带给一座城市的沧桑巨变和弥久历新的历史之美。时至近现代,从被动开埠走向主动开放,都在历史回响中呼应一个结论:港口兴、百业兴——

1861年的开埠,是烟台城市史中重要的节点。其间及此后若干年,烟台迅速成长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贸易口岸和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

“港口兴,贸易兴”,1861年开埠通商后,烟台成为当时全省唯一的开放口岸。其时,外商不断涌入,外国洋行在此陆续开业,烟台海关的进出口额也逐年上升。

“港口兴,工业兴”,作为中国较早开埠的胶东,同时较早沐浴了西学东渐,欧风美雨,张弼士等一批贤达志士,因而投身烟台走实业救国之路。张裕葡萄酒公司,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带有现代工业色彩的葡萄酒公司。

“港口兴,城市兴”,“从近代中国的城市兴起来看,开埠通商是新兴工商业城市崛起的重要因由。”史学界普遍认为,开埠,使烟台等通商口岸,人口激增,加速成长为新型城市。

改革开放后,烟台跻身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行列。这是烟台城市史中另一重大节点。作为沿海城市,烟台能够实现率先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临海之便、海洋之力。

烟台早在1991年就提出“海上烟台”战略,由此海洋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依托区位优势,急剧膨胀物流产业,烟台天然地成为中国联系日、韩、朝等东北亚地区的“桥头堡”以及东三省与内地联系的桥梁,为承担国际、国内的物流奠定了良好基础。早在1992年,烟台港就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006.6万吨,跨入了千万吨级大港行列。由此,也成就了烟台30年的辉煌发展。

五年巨变

助力烟台逐鹿海洋

历史和现实证明,谁对海洋经济认识深刻,谁就会在发展中占领先机。而寻着历史发展轨迹一路望去,烟台的每一次重大跨越,也无不是发挥沿海优势的结果。理性把握发展的方向,就必须从对历史的梳理中找出审时度势的坐标。

新世纪之初,“海上烟台”战略的实施,虽使海洋渔业得到长足发展,然而,十余年涉海耕耘,烟台海洋经济的身影却远没有想像中的伟岸,到2005年时,全市海洋经济实现增加值仅是陆域的1/6。有专家在调研后指出,烟台海洋产业总体发展尚处于低层次推进,仍然属于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式增长。比如,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而各类临港产业形态发展缓慢,新兴产业比重较低,规模较小,当时迅速发展起来的船舶制造业的年产值也只有16亿元,远远落后于邻近的青岛、威海……在群雄逐鹿的今天,这样的“体质”如何决胜于千里海疆?

逐鹿海洋,烟台蓄势待发。“烟台因海而生、依海而兴。而今,这片蓝色的海洋将担负起全新的使命。”近年来,市委书记孙永春曾多次强调指出,当今发展之势,谁在海洋开发中走在前面,谁就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主动,否则就会丧失优势。由此,烟台对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做出部署,在产业布局上,驶向“深蓝”。

对烟台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经济战略的完善,更意味着一种海陆并举的发展模式得以重塑和确立。

2006年,《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正式出炉;2007年,市委、市政府又把海洋经济作为拓展发展空间、增创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举措,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提出了“1+3+5”的海洋产业体系——

1”是突出发展港口经济。我市认为,港口是我市最大的战略性资源,港口经济更是海洋经济中最具资源集聚能力和产业带动效益的经济群落。壮大“蓝色产业”,首先就要充分发掘我市区位优势、港口资源和烟大铁路轮渡开通等有利条件,打造港口海运为先导、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簇群,形成带动全市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3”是重点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机械制造3大海洋支柱产业,籍此形成逐鹿海洋的主体经济舰队。我市认为,欲求海上突破,须有“巨舰”领航,“三大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十一五”应重点在产业深度、精度和广度上做足文章。

5”是培植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海洋能源和海洋服务业五大海洋新兴产业。五大产业方向的确立,体现了我市发展集约化、规模化、高新化、现代化海洋产业的决心和气魄,将带动烟台海洋产业向多元化的现代海洋经济转变。

同时,我市成立了市、县两级海洋经济发展推进委员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统筹协调,推动海洋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声声号角,唤醒一片大海。在日渐清醒的认识和迫切的实践中,烟台迈入辉煌“十一五”。一组靓丽数据可窥一斑——“十一五”期间,烟台市一、二、三次海洋产业产值比重由29.236.933.9调整为15.344.939.8,海洋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向均衡优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由548亿元增加到1265亿元,年均增长18.19%

蓝潮奔涌

走向精耕“深蓝”

20094月,一场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发展劲风,吹彻烟台大地——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烟台在这一战略规划中处于核心区域位置,并被赋予骨干城市地位。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烟台努力开启思想认识新境界,抢抓机遇、勇于担当,切实把这一崭新事业推向前进。

机遇稍纵即逝。能不能抓住并用好这一重大机遇,对烟台的发展至关重要。山东2009年提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后,烟台抓住机遇,编制完成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带动蓝色经济向深海远海拓展,向内陆腹地延伸,从2009年相继成立市蓝色经济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蓝色经济推进协调小组、蓝色经济区建设推进办公室和蓝色经济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到2010年编制完成《烟台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试行)》,烟台的蓝色经济发展思路日益明晰、脚步越来越快——

港口基本建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随着保税港区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港口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市航运企业实现货物周转量410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港口物流业稳步发展。

造船及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技术水平有新突破:去年,全市船舶及海洋装机械造业产值144亿元,同比增长17.1%。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实施了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造修船设施改造、大宇造船海洋工程制造、来福士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世界第一条半潜式游艇专用运输船、第一艘圆筒形储油加工船等一系列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也在烟台诞生。

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新兴海洋产业实现产值88.77亿元,同比增长17.73%,其中,海洋风电发展迅速。2010年全市新增风电场4个,已经完工的风电场达到17个,风电总装机容量突破60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4.39%,居全省第一。

蓝色大潮,惊涛拍岸。今朝风流,已是“卷起千堆雪”。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