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十二五”:“海上山东”扬帆起航

来源:中国改革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1:36:17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蓝色,充满梦幻般的色彩;

海洋,涌动着澎湃的激情。

新年伊始,“依海而生,凭蓝而立”的山东半岛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遇再临山东,政策青睐齐鲁。“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全国科学发展海洋经济的“试验田”,“海上山东”在“蓝色畅想”的旋律中开始扬帆起航。形成陆海统筹发展格局

“重陆地轻海洋”的传统思维,让我国许多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的发展一直停留在低层次上。山东也不例外。

而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优势,支撑了山东石油化工、煤化工、火电、钢铁等重化产业的发展,也奠定了山东经济结构偏“重”的特征。

这种偏“重”的特征,让山东成为了全国的能耗大省。据山东省统计局介绍,在山东产业结构中,六成以上属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重化工业。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挑战,山东一直在探索一条符合发展方式转变的高端高质高效新“三高”路径。

面向“十二五”,山东经济开始“换挡”前行,“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山东正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

山东省“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形成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

按照《规划》要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的原则,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3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全国来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最重要的示范价值在于海陆统筹。它是一个海陆统筹的新型经济区,这是过去所有区域规划都没有过的。他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很好地体现了海陆统筹的战略思维,范围有海有陆,产业涵盖海洋、涉海、临海,主体区内海陆联动,主体区和联动区联动。可以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明确了海陆统筹的路径———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发展,这是一个重要贡献。

据悉,下一步,山东省委、省政府将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重大机遇,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推动海陆联动城乡统筹。其中,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重点发展现代养殖业、渔业增殖业和现代远洋渔业等现代海洋渔业,改造提升以海洋生物、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六大产业为重点的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涉海商务服务业等海洋第三产业。

数据显示,2009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04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居全国第二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2009年,区内实现进出口总额1104.2亿美元,利用外资实际到账50.7亿美元。科技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山东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

海陆统筹发展的思路,凸显出科学发展的理念。从陆地延伸到海洋,成为山东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动力和新平台。

郑贵斌认为,海陆统筹是一种在海陆关系上实施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维。海洋与陆地唇齿相依,经济相连,理应将这两大系统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和区域政策统一筹划,统一实施。只有通过统一规划、联动开发、产业对接和综合管理,实现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才能避免资源浪费、顾此失彼,才能实现科学、协调发展。(节选)(刘建刚)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