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区:给力海上山东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1:36:19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1114,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中国“十二五”期间第一个成为国家战略的经济区,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开始全面向海洋延伸,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获批只是先行一步。目前浙江、广东等省均在进行海洋经济区的规划和上报。山东将为中国海陆统筹发展战略提供先行经验和蓝本。

山东:全国的缩影

根据《规划》,首个蓝色经济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6市以及滨州的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陆域,共涉及51个县市区,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说,山东发展海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山东半岛北接环渤海,南临长三角,是西部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面又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全部海域面积为15.95万平方公里,比陆路面积多出0.95万平方公里。同时,山东是中国北方唯一拥有青岛、日照、烟台三个亿吨大港的省份,沿海港口吞吐量6.6亿吨,占全国的15.3%

不过,长期以来,山东如大多数沿海地区一样,固守着“重陆地轻海洋”的传统思维,海洋经济的发展始终维系在低层次上。

早在1991年,山东省曾制定了“海上山东”的规划,但一直未有实质性的进展。按照当初的规划,山东到2010年海洋经济增加值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0%,这比广东、辽宁少了12个和5个百分点。而民间海洋开发,大多都集中于第一产业、海洋渔业的超负荷捕捞上。

如今,各省间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个项目的争取,而是经济区块的比拼。一位规划领域的专家就指出,没有被国家认可的经济区,项目要一个一个跑,难度很大。如果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每个部委都会给出一揽子扶持政策,大项目审批会容易得多,仅国家开发银行每次资金放贷就以百亿元为单位。所以,各省的竞争都由原来的“跑项目”演变为“跑经济区”。

山东经济曾位居全国第二,却一直处于环渤海与长三角的缝隙之中。尽管2009年年底“黄河三角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因其经济总量只占山东1/7,很难引领山东经济整体腾飞。

“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获批,给予了山东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费云良指出,“蓝色国土是陆地资源的接续地,开发潜力无限巨大。"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利用这次发展的契机在海上再造一个新山东。”

“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将开始向蓝色的海洋延伸。”作为《规划》的起草人之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郑贵斌从事了10多年海洋经济研究。郑认为,山东经济很像中国的缩影——经济总量大、人口多、人均产值不高,产业方面国企实力比较强、重工业比重高。选取山东作为第一个海洋经济区将为中国海洋战略发展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先行经验和蓝本。

据悉,浙江、广东的海洋经济区规划正在筹备之中。

按照《规划》,未来的蓝色经济区将按照“一核、两极、三带”的总体框架展开。“一核”,即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为骨干。两级则是指,黄三角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三带为海岸开发保护带、近海开发保护带、远海开发保护带。

“以前的规划大多把陆路和海洋割裂开来,而蓝色经济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海陆统筹。从沿海陆路到海岸、再到近海、远海都有着整体的考虑。”《规划》起草人之一的郑贵斌如是说道。

失衡的结构

任何经济区域的崛起,都要有强有力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按照《规划》,山东半岛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以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化工产业以及海洋渔业、物流业、旅游业等为主导产业。

“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海洋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以高新技术为支撑,”郑贵斌介绍道,“未来的蓝色经济将以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为核心。这将极大地改变山东现有的产业结构,改变山东给外界的传统形象。”

相对于广东、江苏,山东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国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大的特点。而“群象经济”带来的另一个现象是重工业比重过高,因为民营企业受资金和技术制约,很少涉足这一领域。重工业投资大,动辄数十亿、上百亿,对于地方政府有着极大的诱惑,但同时却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节能减排的重压。

山东省统计局数据表明,2009年山东重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65%以上、且比例持续上升,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十大高耗能行业占全社会耗能总量近七成。2009年全省消耗一次能源折合标准煤约3亿吨,约占全国总消耗量的10%,居全国第一。

产业结构的失衡已经迫使山东开始通过控制工业用水予以调节。从201111日起,《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取用水量达到或者超过年度用水控制指标的,主管部门应当对这一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取水许可暂停审批。

费云良指出,山东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2010年达到1.8万多亿元,在全国工业中居第一位,但重化工业相对偏重,能源消耗较高。因此,发展海洋经济是下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之一。

改变存量的前提,是海洋产业快速的发展。目前,山东半岛地区与海洋产业相关联的企业已然开始借助这股“海风”争相起锚。

作为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企业,山东海化(000822,股吧)000822)正在制定“十二五”的规划。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得海洋化工产品的前景一片光明。未来五年内山东海化将投建石化盐化一体化基地项目,将使企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是目前的3倍。

而以船舶、汽车发动机为主业的山东重工在“十二五”也制定出跨越2000亿的计划。董事长谭旭光表示,把蓝色海洋经济区获批的因素考虑进去,公司完全有可能用三年时间提前实现这一目标,昂首挺进世界500强。而新能源动力、新能源汽车和车用新材料都被山东重工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此外,山东钢铁集团、商业集团、中国重汽(000951,股吧)集团均提出了2000亿的发展计划。

严峻的考验

根据 《规划》提出的目标,至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基本建立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达到“小康”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既是山东发展的良机,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意味着,山东将比全国率先五年实现小康水平。”郑贵斌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山东半岛城市之间相互合作,协同发展,更要求与环渤海、长三角以及日韩等经济圈相融合。

在《规划》中,山东半岛城市被分为了三个组团,青岛-潍坊-日照组团,将现代化城镇组团。烟台-威海组团,发挥与日韩贸易紧密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东营-滨州组团,突出高效生态和海洋经济特色。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威海本就归属烟台,东营作为滨州的一部分,后因发展的需求而拆分。如今,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又需要这些城市打破观念的框架、行政的界限、体制的束缚而协同发展。这也被认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能否迅速崛起的最大考验。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将山东半岛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的设想:三方将在产业对接、技术交流、交通互联、人才互助等诸多领域开展一系列合作。因其涉及其他两个国家,这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设想。

不过,正如一位观察人士所说,日韩领先的科技、成熟的产业与山东丰富的资源、广阔的腹地和市场,都是彼此所或缺的。海洋战略是整个国家的战略,中日韩能否在山东沿海构建起自由贸易平台,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秉承海洋文化的精髓——开放、包容、进取。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