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梦园

来源:商周刊   发布时间:2015-05-20 21:37:51 

导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国家战略,更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海陆联动为特色的区域战略。

启动蓝色引擎

盼了一年多,忙了很多年,在2011年的第一个工作日,答案明确浮出。

山东很雀跃。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国家战略,更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海陆联动为特色的区域战略。对于一直担心“被边缘化”的山东而言,晋级国家战略,“山东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乃至“为中国崛起海上趟出一条先行先试的可行路径”。

114,《规划》获批第十天,“为正确而迅速地统一认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在省会济南召开。

这是一场同时纵贯省、市、区、县的电视传导大会。在山东省政府礼堂记者看到,除了省属党政机关,驻鲁央企和省管大企业也都应邀出席,显示出蓝色经济区建设,无疑会是一场涉及全省上下左右的全面联动。

情绪激昂处,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两度脱出讲稿,阐释的是山东高层对同一个问题的语重心长——“这既是山东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重大历史责任,喜悦与艰难并举。”“机遇意识不仅仅是有没有这样的意识,更是能不能快速推进和实施。”

山东抢占发展先机的危机意识不无缘由。

21世纪,是一个面向海洋的世纪,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曾公开表示,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激荡中国海》的作者王佩云也写道,“对中国来说,现在已经是最后的海洋和迟到的觉醒,再也容不得任何的犹豫和迟疑。”

“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被明确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按区位来说,山东北邻京津辽,南靠江浙沪,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区链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主要纽带,虽然起着连南接北、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同时也意味着,如不自身发力,生存空间必将夹缝于周边连缀成片的国家战略之中。山东只是环渤海的一分子,虽然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三,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高质经济还不普遍,东西部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等现实矛盾,也是山东“十二五”时期急需应对和改变的发展瓶颈。

生产方式已经呈现天花板效应,山东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战略指引,以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2009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的18%,多项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向大海要资源、寻财富、挖潜力、求发展,是山东发展的重要潜力和优势所在。”

面对晋升国家战略会获得哪些政策红利的提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对海洋经济有着近20年关注研究的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解释,“我们不是为了战略而战略,但是晋级国家战略的确意味着发展层次更高、发展机会更多、发展政策更宽松、品牌影响力更大,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海洋资源和陆上资源的相互依赖。山东实在是太需要一个这样的发展机遇。”

重置发展坐标

过去30年探索期,中国经济走过的是一条城市带动农村,沿海带动内陆,粗放、低质、以量取胜的发展路径。

“先富带后富”固然是条正确路径,但也必然会带来一些实质性问题,比如资源、财富以马太效应向资本倾斜,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而粗放的发展理念和生产模式,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最大伤害是资源环境寅吃卯粮,生产与生活相冲突,有悖于通向幸福的初衷。

山东省情与中国国情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在21世纪,这个面向海洋、同题竞争的时代,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寄托着一个经济大省由大而强的夙愿,一如一个大国由大而强的中国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出路。

有专家曾提出,中国的富在沿海,中国的强要靠区域。这个区域不是过去城市+农村=新城市的简单行政区划,而是参考资源禀赋特点,考虑产业承接需要,专业、科学地在区内进行产业布局,以高效、集约、环保为原则,兼顾产业口径扩大和产业链条延伸。

“在新的画圈时代,不画小圈要画大圈,高品质的国家经济战略,要更多按照经济区的思维去设计、建设和管理。”海洋经济产业专家郑贵斌告诉记者,“经济区就是产业聚集区,产业联动区,而联动,无疑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产业定位上,它强调“海陆统筹”的眼界;在对产业的规划、监管、服务上,它强调“先行先试”的魄力。

郑贵斌多年的研究成果,陆续在两本专著中得到阐释——《海洋经济集成战略》《蓝色战略与蓝色经济区》,他还不断地在多种场合强调“海洋经济,集成创新”的思路,他演讲的对象包括学界同行、媒体记者、政府官员,以及新世纪以来历任主政山东、关注海洋的高层政要。

“无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重视程度,山东获批首个蓝色经济区是有基础的!”

经过近20年“海上山东”的建设,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海洋产业隆起带,具备很强的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在东北亚地区;

山东省海洋科技优势得天独厚,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区”,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

山东海岸线绵长,拥有海湾200余处,港湾70余处,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50%以上,对于对接环渤海、拉升沿黄流域腹地经济的作用巨大;山东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更高层次上,以更先进的理念,更优质的效果,驾驭和排布这些独有优势,实现自身新的定位——“建设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何以突破和领衔

“赋予”只是开始,能够“拿到”多少,需要想得到、行动快。

不可否认的是,一直以来,在海洋资源的拥有方面,山东一直握有优势,然而在资源利用的效果上,却不可避免受到现行“条块”化管理体制的制约,影响效率发挥,虽然山东可能并非唯一的受害者。

有人曾戏称,中国的海是“五龙之海”。五位“海龙王”海警、海事、海关、海监、渔业,分别受命于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国家海洋局、农业部五部委,各自承担着海上安全保卫、海上交通管理、打击走私、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以及渔场管理最主要的五项职能。

“在现行体制不可改变的情况下,山东如果要新建一个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汽车口岸,得拜多少码头?以前我们是一个项目,一个一个部委跑,现在,国家25个部委联动支持、重点支持山东,给予一揽子项目,一揽子政策。”

“事实上,海洋经济的领域不仅限于海上,涉海、临海以及陆上腹地经济都被纳入海路统筹的领域。以前,我们是先有了体制分置,才有了海陆分治,今后必须先由体制联动,才能最终实现海路统筹。”

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视员王侠,也表现出另外一种隐忧:“几年前我们曾和省政协作过一次调研,海洋科技城青岛聚集了几乎一半以上的国家海洋科技力量,但是国家级海洋院所布局在青岛不等于为青岛所用,虽然国家级高端人才汇聚,但是面向企业和应用层面的,能为地方所用的海洋科技人才还是严重不足。”

郑贵斌解释:“《规划》批复,其实给了山东大胆干事、突破创新的尚方宝剑,乃至经济体制改革上的先行先试的权力。”

翻看塑封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送审稿),几乎遍布这种“联动”理念。

发展原则上,《规划》强调,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路统筹,提升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区两个增长极,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优化海陆空间布局。

打造海洋产业联动发展平台,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以主体区和联动区的产业配套、产业转移为重点,优化海陆资源配置,推动海洋产业聚集和区域联动发展。

创新区域发展合作机制,按照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的要求,构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山东的目标是,“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作者:张韶天)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