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
对潍坊北部沿海经济开发的战略性思考 2007-10-13 08:18:00 作者:□郑立波 王军 王如林 来源:
编者按 前一段时间,省委领导同志对全省区域发展格局提出了“一体两翼”的重要构想。“一体两翼”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山东省情认识的深化,对于把工作指导进一步从加快发展转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来,统筹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深化对“一体两翼”重要构想的认识,本报推出几篇调查思考性文章,以期对推动各地实际工作有所启示。
潍坊北部沿海(以下简称潍北)作为山东“一体两翼”中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寿光、寒亭、昌邑三市区北部和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辖13个乡镇、58万人。2002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成立后,提出了加快潍北开发、建设重化工基地的战略决策。经过几年的努力,潍北开发已见雏形。如何把潍北开发推向新的阶段,实现潍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思考。 一、潍北开发的背景和机遇 (一)全球性区域经济合作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的梯度转移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环渤海区域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潍坊恰恰处于环渤海地区与山东半岛的连接点,是环渤海“C”字型“金项链”的重要节点,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潍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潍坊北部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使得潍坊北部在承接日韩甚至青岛、天津等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面向两个市场,承接和发展重化工业与先进制造业。 (二)国家启动环渤海地区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提到了国家层面。近年来,中央对加快环渤海地区发展极为重视,并对开发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国家“十一五”规划把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环渤海地区将是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第三增长极。潍坊作为环渤海“C”字型“金项链”的重要节点,其未来的发展自然也获得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三)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发展以及“一体两翼”战略构想的有利条件 山东半岛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半岛城市群和加工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在全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沿莱州湾经济区,重点加快发展潍坊北部等地区,大力发展盐化工、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集聚,建成全省重要的重化工基地。”2006年出台的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把潍坊滨海开发区域列为四大重点开发区域之一;最近,省委领导同志针对山东的区域发展又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战略构想,这将极大的促进半岛各城市的经济融合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吸引生产要素和产业向这一地区集聚。 (四)潍坊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 当前,潍坊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问题日益突出,卤水资源分散、低效利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既影响了经济发展总量的扩张,也影响了发展质量的提高。加快北部沿海经济开发,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单一优势转化为综合优势,能有效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大大拓展潍坊的发展空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整体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潍北开发的现状 (一)各项目区的开发情况 潍北开发地区共包括潍坊滨海项目区、寿光渤海化工园、昌邑沿海经济发展区、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四大项目区。 1、滨海项目区。滨海项目区规划面积278平方公里,近期开发100平方公里,起步区50平方公里。该区原为潍坊市寒亭区海洋化工开发区,现在由市区两级联合投入、联合开发。项目区着力建设“以重化工业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现代制造业和临港物流业的现代经济新区。”目前,滨海项目区已引进项目62个,总投资额213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49个,投产或部分投产的项目16个。 2、滨海经济开发区。滨海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83平方公里。该区原为潍坊海洋化工开发区,初为依托海化集团发展并主要为海化集团提供服务,2005年更名为滨海经济开发区,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开发区定位为以发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制造业为主的专业园区,也是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开发区内化工企业近400家。 3、昌邑市沿海经济发展区。昌邑沿海经济发展区规划面积122.5平方公里,起步区11.5平方公里。该区于2005年成立,享有县级管理权限。该项目区以基础化工为支撑,致力于打造“江北最大的医药及其中间体、燃料及其中间体为主的精细化工基地”。目前该区引进项目32个,开工建设16个,已投产4个,年底将投产10个项目。 4、寿光渤海化工园。寿光渤海化工园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享有县级管理权限。园区设置盐化工、石油化工、环保节能、海洋生物、新材料加工五个项目区,重点发展盐化工、阻燃剂和医药中间体等产业。目前落户项目35个,其中过亿元的5个,总投资49亿元,投产项目达17个,33个开工建设。 (二)规划滨海新城 为充分利用北部充足的发展空间,发挥海岸线优势,拓展新的城市空间,潍坊提出了在北部建设滨海新城的设想,计划在潍坊港东侧,建设防潮大坝,在大坝外侧建设海水浴场、人造沙滩等,发展旅游观光。在大坝内侧建设100-200米的绿化带,在绿化带南侧规划建设60-70平方公里,能够容纳40万左右人口的新城,引导潍坊人走向北部,走向沿海,使潍坊成为名副其实的沿海城市。目前,这一设想正进行规划设计。 三、潍北开发的优势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潍北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咽喉地带,与日、韩隔海相望,紧靠天津,距北京仅有5小时车程,同时又处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几何中心,是青岛、烟台、日照三大港口的交汇腹地,自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捷。大莱龙铁路横贯东西;荣乌高速、新海公路穿越境内;海港路连接中心城区与潍坊港;进港铁路即将建设;南部近邻济青高速、潍莱高速,距青岛、济南国际机场只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潍北海岸线长140公里,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卤水等其它自然资源。规划区土地面积2657平方公里,滩涂面积447平方公里,规划区内拥有可直接用于开发建设的国有和集体工矿用地70万亩,还有滩涂和盐碱荒草地65万亩,可作为建设的后背用地。规划区内卤水资源丰富,地下卤水总储量6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60%。同时,规划区内还拥有石油地质储量1.5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75亿立方米。 (三)雄厚的产业基础。目前潍坊北部沿海已经形成了以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为主题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基地,主导产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原盐产量1500万吨/年,占全国的1/4,纯碱产量200万吨/年,占全国的1/6,工业用溴素产量10万吨/年,占全国的90%左右。以上产业基础优势为北部沿海地区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和产业基础。 (四)发达的职业教育和强大的职业技术人才资源。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建设必须具备大量的优秀的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短缺和职业技术教育薄弱正是全国全省的通病。在潍坊不存在这个问题。目前,驻潍坊各类高职院校有11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65所,其中有国家级重点职业中职学校18所,在校生达到了14.5万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现开设专业16大类,其中企业急需的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骨干专业,在校生都在1万人以上。潍坊市还把办好职业教育作为吸引外资的“品牌”,并着手建立高级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使潍坊成为整个山东半岛名副其实的“高职城”。 四、潍北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定位与我省发展战略结合不够 潍北开发是省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合点在于重化工产业的发展。但是在与省级发展战略对接方面,除了重化工业发展这个结合点之外,还应突显“海洋经济”发展这个结合面。潍北开发由来已久,其开发史实际上是一部海洋经济发展史,以海洋经济发展与省级发展战略对接,结合面更广、开发度更深,也更能体现时代性和山东省的未来发展的意图。 (二)规划较为混乱,不利于统一推介 一是在潍坊市设定的“四点”开发布局中,称谓比较混乱,从“区名”看,有项目区、化工园、发展区、开发区;从区名界定的限制词看,有“滨海”、“渤海”、“沿海”等。称谓乱,体现不出统一性。二是对外介绍材料的内容混乱。有总体性的介绍材料《潍坊沿海经济开发指南》,也有各项目区自己的介绍材料《走进潍坊滨海项目区》、《昌邑市沿海经济发展区》和《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投资指 南》等。在这些材料中,对于各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并不一致,如在《潍坊沿海经济开发指南》中介绍昌邑沿海经济发展时指出:“以海洋化工为主,发展重化工、医药化工、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业”,而在本园区的介绍材料《昌邑市沿海经济发展区》中提出:“以基础化工为支撑,建设医药化工、燃料化工、纺织印染、机械电子装备现代制造业基地”。 (三)产业定位表述混乱、雷同,体现不出差异性 从各园区定位上看,滨海项目区定位于“以重化工业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现代制造业和临港物流业的现代经济新区”,滨海经济开发区定位为“以发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制造业为主的专业园区”,昌邑市沿海经济发展区定位于“以基础化工为支撑,建设医药化工、染料化工、纺织印染、机械电子装备等现代制造业基地”,寿光渤海化工园定位于“重点发展盐化工、阻燃剂和医药中间体等产业,建成海洋精细化工集群”。各区产业发展都脱离不了化工业这个基础。这样的定位差异性不明显,有可能会导致对外推介混乱、招商引资竞争无序、资源开采混乱,最终降低整个潍北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四)管理体制不一,开发效率各异 开发体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四个项目区中,有所谓正式“户口”的,也就是属于省级开发区的,只有滨海经济开发区一家,其余三家都没有正式“户口”。在称谓、对外经济活动、内部管理、与地方关系处理方面,有户口没户口的差别明显,有“户口”的自成体系、独立运作,没“户口”的一般采取项目区与当地行政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交叉任职”的方式。二是在市区两级开发的合作体制上,有两种情况,即联合开发和县级单位独立开发,前者是滨海项目区的开发模式,后者是其余三家的开发模式。联合开发能够充分利用市区两级的资源,用足和争取政策,但其弊端是区一级作为事实上的开发执行主体,会受市沿海开发办和区委区政府的双重约束,即所谓的“婆婆”更多;独立开发主体明确,相对权限集中,积极性更大,但是却享受不到市一级的资源投入和其他优惠。两相对照之下,开发效率各异。 (五)区内外竞争激烈,资源配置效率堪忧 由于潍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整个规划区的“四点”布局,区内外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外部竞争。环渤海地区的各省份在没有完全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之前,难免会展开全方位的竞争。以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来说,山东、天津、辽宁都作出了各自的部署。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属国家级发展战略,优势不言自明;辽宁省积极推动的“五点一线”沿海开发战略中也将招商触角伸向日韩。山东省则提出了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蓝图,力推以青岛、烟台、威海“小三角”的整合,参与中、日、韩“大三角”的融合。这种地区之间的激烈竞争,无疑会给潍北开发带来不小的压力。 内部竞争。内部竞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拼自然资源———土地和共同的卤水资源;拼政策优惠———各区以牺牲本地的财政税收为代价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土地收益、收费等;拼争“户口”———滨海项目区、寿光渤海化工园区都在申请新设或更名置换省级开发区;拼争项目入园———以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招商引资竞争。 (六)环境承载力面临严峻考验 潍北开发产业定位以重化工业为主,重化工业是高能耗、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而节能减排、降耗治污是国家和山东省在“十一五”期间重头工作。一方面重化工产业要大力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产业头上悬着节能减排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潍坊北部沿海开发如果处理不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则大开发就意味着大破坏、大污染,意味着有增长无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未来考量潍北开发成效的指标,首先不是经济增长和财税增加,而是其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五、对潍北开发的战略思考 潍北开发本质上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问题。新形势下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是多属性对象的经济活动,是海洋水体资源、海洋产业(科技)与海洋经济区三位一体的综合经济,与之相对应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做到三位一体、海陆联动和集成创新,失之偏颇必然造成海洋资源开发的掠夺性后果、产业结构的畸形化和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萎缩。因此,北部沿海开发要在丰裕的海洋水体资源和延伸资源基础上,以已经形成的海洋化工产业为基础,做到统筹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统筹海洋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统筹海域与陆域的和谐发展,统筹海洋开发的国内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 (一)抬升战略层面,明确与山东省发展战略的结合点和结合面 潍北开发与山东省发展战略的结合有点和面两个层次:点上的结合是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面上要融入山东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山东的大战略中去。 首先,把潍北开发纳入全省发展战略。在已有的潍坊北部开发的粗线条规划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潍北开发的地位,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提升综合开发水平。其次,优势互补,构筑我省经济互动的新格局。山东省沿海有深水港,航运条件好、能力强。潍坊北部沿海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建设的空间大。南北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建议:由省里出面,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加快建设潍日高速,打通南北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青岛到潍北的石油管道,大力发展石化工业,打造北部沿海石化产业链条;加快潍北沿海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大型风电、火电和骨干电网。最后,建立省级的沿海开发协调机制,建议以机构建设为载体,成立省级沿海开发协调机构,统一组织实施沿海开发规划,实行重点突破,带动全面,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塑造品牌、统一推介 潍北四个项目区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的开发推介品牌,不利于凝聚开发的合力,因此要在统一称谓的基础上打造北部沿海开发的统一品牌,实施统一推介。潍坊北部沿海命名、创意和推介要考虑三个因素:历史文化底蕴、资源要素优势和地理位置特点。 第一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作为齐文化“躯体”的潍坊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海洋经济,今天潍北开发从某种意义上是古代潍坊(地理潍坊)发展路径的回归。第二要充分展示潍北沿海的资源要素优势,发挥本地优势。丰裕的土地和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是最大的自然资源,雄厚的海洋化工产业和机械制造业基础是重要的优势。第三要充分体现潍北沿海的地理位置优势。在此基础上塑造品牌、培育品牌、做强品牌,潍坊北部开发才能吸引更多的关注,才能形成持久的发展能力。 (三)统一规划、综合监管,提高资源开发和配置效率 潍北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方面要坚持一个理念,搞好一项规划: 一个理念:不要成为资源的奴隶。所谓“上兵伐谋、下兵伐战”,资源的表观利用是浅层次的,用制度和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是上策。所以,潍北开发的长远之策应该是靠制度和技术制胜,包括资源要素的有偿使用制度、市场化的定价制度、要素使用的社会责任制度以及鼓励以高新技术支撑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体系等。 一项规划:土地和地下卤水资源的统一综合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利用必须提前进行统一规划,务必要着眼于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规划区必须搞好土地的战略储备。对于地下卤水资源,首先严厉整顿滥开乱采的现象,对无序开发、无证开发行为进行清理整顿;其次,在对卤水资源进行全面勘探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出台卤水资源有偿使用、市场化使用、可持续性使用和综合监管的制度和政策。 (四)统一体制、合理定位,形成区内外的有效竞争格局 对外,必须站在东北亚和环渤海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明确潍北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功能、产业定位,找准与天津、青岛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合作点,体现差异性和互补性,实施产业对接与互补。 对内,关键要统一体制,统一规划,兼顾各方利益,形成差异性竞争。要将各项目区的发展纳入到潍北开发的总体规划中,除了滨海经济开发区外,其余各区的当务之急是争取国家和山东省的支持,或设立省级的经济开发区,或纳入滨海经济开发区之中。在此基础上,考虑各项目区的产业定位适度错开,形成竞争、互补、集群发展的格局。 (五)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赢” 发展重化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是头等大事。潍北开发虽建立了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但污染治理的任务很重,必须把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总体发展战略中,对沿海资源进行多要素、全系统的综合规划管理,以资源合理开发、产品深度加工、能源综合利用为重点,致力建设生态海洋化工,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政府应该从理念上倡导、从政策上鼓励、从投入上支持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 (六)进一步做好滨海新城的论证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拓展多以建设开发区的方式进行,以这种方式建设的新城,往往存在功能单一、生活不便、人气不高、迁移人口质量不高等问题,有的开发区甚至成为简单的产业转移地。滨海新城建设如何克服功能单一的问题?在人口迁移上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如何保证迁移人口的生活质量?在产业规划上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这些问题关系到滨海新城建设的前景,需要不断厘清建设思路,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