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海洋经济区域规划获批,中海油油气年产量跃升至5000万
蓝色国土:主权经济的财富守候
本报记者 单一良报道
2011年初的两个新闻引起公众对中国“蓝色国土”经济的关注:截至2010年12月19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域年油气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油当量;2011年1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两个新闻一个在海上,一个在临海的省份。两个新闻,一个是过去时和进行时,一个是现在时和将来时。如果把这两个新闻的潜在信息辐射开来,就会描绘出一幅美妙的海岸线图景。
失落的“黄金(1339.40,-0.90,-0.07%)线”
据了解,“十一五”以来,我国累计围填海面积已达536平方公里,相当于沿海地区农业用地转建设用地的16%,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石油产量增长的一半来自海洋,海水日淡化能力已达24万吨,年冷却用海水量已达500亿立方米。
潜藏巨大财富的“黄金线”却一直被国人所忽视。“长期以来,我国公民海洋意识缺失比较严重,重黄土地、轻蓝色国土的现象非常普遍。据有关资料称:团中央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抽样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只有不到10%能够说出我国海域面积为300多万平方公里,许多大学生不清楚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地位愈加突出,世界各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美、日、欧盟及我国周边其他国家也都加快了海洋资源开发的步伐。目前,世界贸易总值70%以上来自海运,海洋和涉海经济已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80%左右,海洋已成为全球新一轮发展和竞争的主战场。
近些年来,我们的一些周边国家也窥视着海洋资源,不断对我国的南沙群岛、钓鱼岛进行侵扰,而一些国家更是把军事演习的海域也逐步接近中国临海。在中国蓝色国土下的主权经济受到了挑战。
与我国拥有1.8万公里的黄金海岸线的海洋资源相比,我国海洋经济的规模显然是不匹配的。据统计,目前我国海洋经济所占GDP总额仅为10%左右。而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域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等问题。而且,从区域产业布局情况看,产业园区建设雷同、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型产业少的“两同、两多、两少”问题比较突出。
守候“蓝色国土”
这样的问题正在得到改变。
在日前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这被认为是我国在当下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针对海洋开发的一次重大战略性思维转变。
另外,从2006年至今国务院已相继批复10个沿海区域规划,从北到南,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长三角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在沿海地区相间排布。伴随着沿海区域规划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纷纷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沿海区域经济版图渐趋完整,沿海区域开发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至此,依托海洋区位优势,沿海地区“3 N”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更被寄望于通过海洋的牵引与辐射作用,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区域海洋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将沿海地区打造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区域,为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持续的动力来源。
有业内专家认为,要想实现“蓝色国土”焕发活力,就要改变“重陆轻海”的发展观念,从立法层面、战略规划层面、区域产业发展层面等多角度、深层次进行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同时,在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之时,必须要十分注重保护海洋环境,守护好这一片“蓝色国土”。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