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先生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居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于我,在海南生活已接近三年,虽说时间不长,却恰似半个故乡了。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因为这首古老的歌谣,我对大海有了最初的憧憬,后来读书每每读到大海总是欣欣然想亲眼见识一下大海的气魄。于是,数年后,海南便成了我第二个故乡。仍然记得第一次乘着火车跨过琼州海峡时的激动,趴在车窗上看着黑夜中模糊的海面和远方的星星灯火,想着自己已置身在这海上,心胸也突然在这天地间豁达明朗。现在在这海南岛上生活,自是感触更深刻了。
海南岛是个悠然而舒适的地方,这主要因为它独特的气候条件:四时常花,长夏无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因这温热的气候,海南素有“百岁老人之乡”的说法。海南的人们总是生活的极其悠然自得,走在海南的大街小巷你总会看到大大小小的茶庄和茶馆,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常汇聚于此谈天说地。沿街多是妇女推车叫卖各种新鲜水果的声音,每每路过,都会停下来买一个削好的木瓜。木瓜在我们北方是没有的,即使超市里面有卖却也不及这刚摘的新鲜。轻轻地咬一口,甘汁四溅,松松软软的口感总让我回味无穷。曾经问一个校友为何来海南读书,那校友不加思索的回答:“因为我喜欢吃海南的香蕉!”“因为我喜欢吃海南的香蕉”,多么直爽有趣的回答,却又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回答。海南岛正是如此,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吸引着我们,吸引着每年来来往往的观光客,吸引着无数商家的投资。你若问人们为什么喜欢来海南,喜欢海南的哪里。或许得到更多的回答都会像我校友那样,喜欢海南的香蕉,喜欢海南的椰树,喜欢海南那晒满阳光的海滩……
众所周知,海南岛是个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被称为“东方夏威夷”,有美丽的“东郊椰树林”、“大、小东海”,“亚龙湾”等地,更有闻名于世的“天涯海角。”在学习、工作之余,人们总会想找个地方好好轻松一番,海南岛最合适不过。椰风阵阵、海浪滔滔,听着美丽动人的古老传说,捧一枚椰子躺在太阳伞下悠哉的吸吮,这便是人间一大幸福了。我是最喜海南的傍晚的,吃过晚饭的时段,白天的热气已散去许多,约上几个好友去路边的小铺子喝上一大碗椰奶清补凉,别是一番闲适。或是挑个明朗的傍晚,跑到海边欣赏晚霞,堆沙堡,打排球,吃一顿露天烧烤,就这样一直等到月光洒满海滩,懒懒地起身,揉一揉撑饱的肚子,恋恋不舍的回去。如果给这美好的夜晚配上一首曲子,自是蔡琴的《海上良宵》了,“你听那音乐多美妙,陶醉在海上良宵,对着这月夜风光多逍遥,我要去享受这情调”。
都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个旅游胜地必是个文化独特或多元的地方。在海南,领略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你也会感触于它所呈现的人文文化。如果你亲耳听过那嘹亮的儋州调声,亲身瞻仰过苏东坡、海瑞的雕像,亲自拜访过黎族人家,摸过那原始的锦缎,你一定会被这古老的岛屿文化所感染。因这种种山海奇观与这古老的文化传承相交融,海南岛也是盛产诗人的摇篮,著名诗人多多、陈敬亚等就现居海南。有人说:“在海南,一个椰子掉下来,就能砸到一个诗人。”或许这句话说的过于夸张,然而海南这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乡土文化自古以来对于文人的影响是得天独厚的。在遥远的宋代,62岁的苏东坡贬谪海南,当时的他,“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而面对这里的山海奇观终于感悟到“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旅游业的逐渐发达,这个椰风海浪的岛屿也越来越人情化和现代化。去年年底,中央政府作出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大策略,我们也感受到了海南岛蒸蒸日上的景象。那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美丽的民族风情、古老的文化传承都被赋予了更加亮丽的光环。未来的海南岛势必要向文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旅游胜地。这椰风海浪的故乡,我越发钟情于它。它就像一条漂流的渔船,载着古老的故事,载着美丽的传说乘着滔滔的海浪漂进了人们的梦,飘进了世界的海洋。
你看我所喜爱的故乡,椰风海浪间尽是美丽在飞扬。你听岛上人们清唱的歌谣,每一个音符都会跳跃到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