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蓝色经济区不能忽略“海河统筹”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1-01-24 15:03:01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编者按: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海洋立体空间布局与资源开发、海洋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中日韩区域合作实验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拿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据此,前段时间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研究员在大众报业集团的报告颇有裨益,现选登于此,供读者参考。

区域经济发展:再建沿海新东部

   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关健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推动各地出现了一些不同的产业体系、城市体系和经济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并有了西部大开发、东部率先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大的区域战略布局。

   在环渤海经济区中,海洋优势非常明显。天津滨海新区发展非常快,他们提出“新区好天津好,新区快天津快”。河北曹妃甸要建生态城,人口要发展到六十万甚至八十万,将来的发展不可小觑。辽宁实施“五点一线”战略形成了沿海经济带,发展也非常快。在山东省的南部,江苏沿海发展规划经国务院研究,已经列入国家战略。从目前我国整体区域布局来看,“十二五”规划还要对区域战略进行调整,将有新的提法,我们都有新的期待。

   海陆统筹是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海陆资源与环境特点,系统优化海陆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以海陆两方面统筹协调为基础进行区域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及执行工作,以便充分发挥海陆互动、联动作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这是将海洋资源开发与陆域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与陆域产业发展有机联系,实施海陆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思维。据此,20032006年间,我曾多次建议,我国东部沿海要围绕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再建一个新东部,自辽宁、河北、天津到山东,再从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到广东、海南、广西,将海洋和陆地进行统筹规划,这是全国范围的“纵向”统筹,也就是东部的陆地国土和新东部的海洋国土“纵向合并规划”,叫“合纵”。还有“横向”统筹,全国沿海“三大五小”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天津滨海新区、海峡西岸、江苏沿海、辽宁沿海等都由陆地向东与海洋统筹发展,叫 “连横”。这就是制定我国东部“合纵连横”海陆统筹规划的建议,以促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更大更快发展。

   半岛蓝区:背负历史使命的“蓝色新政”

   蓝色经济区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海洋经济迅速发展,在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成为经济体系,逐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沿海地区成为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规模、立体化、综合性海洋开发和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标志着现代海洋经济的兴起。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把海洋开发作为重要国策,预计2009年世界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4.5万亿美元,沿海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约占生产总值的20%。现在,向海洋要粮食、要能源、要经济效益逐渐成为世界海洋开发的潮流,并且它与对外开放、国际合作结合在一起,势不可当。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海洋开发,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争取最大的海洋经济利益。

   在我国沿海11省市中,一些发达的地方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并加快建设经济区成为新的增长极。在我国沿海开发三次浪潮中,深圳经济特区带动了珠三角,上海浦东新区带动了长三角,天津滨海新区带动了环渤海。天津滨海新区没批之前,我一直呼吁,山东应该争取成为全国沿海的第三增长极。现在,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速度和潜力很大,走在了前头,因此,我们只能争取第四增长极,并且是独立的增长极。

   山东的位置非常重要,不仅处于环太平洋经济圈中,而且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部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山东发展海洋经济有一个使命,就是要围绕海洋经济,建设一个新型经济区,填补山东国家战略的空白。前不久,国务院批了我们的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个经济区在十五、十一五期间都列入国家规划了,但是争取国家战略慢了一步,现在终于争取到了。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主要是环渤海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个生态经济区,经济功能是发展资源高效利用产业,这是山东发展的一次机遇,但从全省来看,由于区域小,它对整个山东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大。从地图上看,山东半岛和黄海海岸还有很大一块空白,山东沿海经济活力强,海洋科技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但是却没有进入国家战略。在我国沿海全线发展的条件下,将这样一块国家战略的空白区域争取纳入国家战略,成为山东发展的历史使命。

   山东的区位特点是海陆复合区域,依海而生,向海而兴,以大海为伴,与蓝色共生,14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几乎与陆地面积相等,海是山东的重要国土要素,海陆一体的海洋经济是山东发展的前沿阵地和战略利益立足点。山东海洋产值占全省GDP17%,占全国海洋产值的18%,海洋经济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发展路在何方?我们建议设立蓝色经济区,填补山东国家战略空白就是要找山东发展的新路径。地方经济发展过去是靠国家项目、国家政策,十七大以后开始靠国家层面的经济区建设战略,经济区有很多投资政策、项目政策和实验、试点政策,包括产业政策以及配套的财政、税收、融资等政策。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意义非常重大,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是山东的新定位,是国家经济区建设的新方向,是国家战略指导的新探索,为山东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打造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称为山东的“蓝色宣言”和“蓝色新政”。

“三位一体”集成创新:打造海洋世纪蓝色引擎

   上世纪90年代,我在青岛搞调研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在谈论海洋经济,但是对海洋经济没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缺乏一个系统理论来指导海洋经济的发展。1999年,我出版了《蓝色战略》一书,把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视作蓝色战略的重点。从2003年开始,我集中精力研究海洋经济集成战略,200812月出版了《海洋经济集成战略》一书,形成了海洋经济“三位一体”集成战略理论体系。所谓“海洋经济集成战略”,就是三位一体、海陆统筹和集成创新。海洋经济具有三重属性:资源属性、产业属性和区位属性。由此,发展海洋经济就有三个建设,一是基于资源属性的生态环境建设,二是基于产业属性的海洋产业发展,三是基于区位属性的经济区建设,这三重建设也可以叫做资源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因此,海洋经济既是水体资源经济,又是海洋产业经济,还是区域海洋经济的综合性经济。因此,海洋经济发展要追求集成绩效。

   现在,我们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就要实施集成战略。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就是全面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战略指导,省委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也强调实施海洋经济集成战略。

   第一,“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这是对海洋资源属性的考虑。海洋资源包括海洋自然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区位资源、海洋产业资源、海洋科技资源等。比如海上交通也可以形成一个网络,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已经通了轮渡,还可以再建跨海大桥,现在中韩海底隧道也在研究讨论,胶济铁路要继续往西延伸,要从日照一直通到乌鲁木齐;再比如莱州湾水资源比较匮乏,可以进行大水库建设的研究;还有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滨海旅游风景区,旅游文化产业潜力非常大,我们可以建设海上城市,发展油轮、游艇。

   第二,“培育海洋优势产业”。这是对海洋产业属性的考虑。海洋产业中,我们尤其要推动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海洋生物资源比陆地资源多很多倍,而且海洋生物营养价值高。现在有的研究说人类的聪慧源于鱼,因为鱼含有大量的22碳元烯酸,而碳元烯酸是脑汁的主要成分。再比如说海参,多年前我们就提出一定要经过加工,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一个大的产业,现在这个产业发展很快,其他的品种很多,都能规模化,产业潜力就很大。

   第三,“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海洋区位属性的考虑。要区域布局互联,海洋区、海岸带、湾区、港区、园区、联动区,都要海陆统筹,联动发展。要重点集聚城市,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之,蓝色经济区要统筹规划港口、产业园区以及城市带,比如丁字湾区域水很浅,适合建设发展海上新兴城市,要重点布局。

   现在制定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的难点在于区划问题,七八种观点都在研究。从蓝色经济区的功能看,应有海洋经济特色,向海洋进军,通过发展海洋产业来带动内地经济发展,因此,要设立功能区,往陆地一面是联动区,外面是海洋区。除了海洋特色外,再就是中日韩合作交流发展的特色。省委姜异康书记指出,坚持高点定位,就是以国内外先进水平为标准,使山东成为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率先科学发展强劲态势和较强影响的省份。要加强多点支撑,就是要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选准强省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形成支撑山东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此,要强化现代产业支撑,强化文化发展支撑,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强化科技支撑,强化发展环境支撑,强化资源生态支撑。通过高点定位和多点支撑以及我省沿海的更大开放发展,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一个新的增长极,成为海洋世纪的蓝色引擎。这是一个功能优势和政策优势综合叠加的经济区,应是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功能最多、政策最集中、体制机制最灵活的开放区、改革区和实验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总之,蓝色经济区要有大举措,要有大主体,实施大政策,赢得大市场,创造大环境,针对区域需求和国家政策来规划好、建设好蓝色经济区。

   蓝色经济区将开创山东半岛发展的新时代。如今,除海陆一体化规律应遵循并顺应这一以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这种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也非常明显。我们更要顺应这个趋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借助蓝色经济区这个大舞台,加快海洋文化产业和蓝色文明的建设,以实现从经济文化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的跨越,从而创造新的蓝色辉煌。

[NextPage]

海河统筹“蓝”“黄”两区

   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初稿)》,在海岸与海洋空间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岸、滩、湾、岛、海诸要素资源,但是缺乏关于河海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阐述。对此,著名海洋战略专家、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巡视员王诗成认为,河流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古代四大文明无一不是沿河、近海(或通海)文明,我国古代许多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也大都以水脉与周边地区连通,比如洛阳、开封、北京、杭州、扬州等。而欧洲的运河网目前已经成为欧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美国也将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相连,并经过圣劳伦斯河打通了五大湖与大西洋的通道。16世纪以来,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打通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王诗成介绍,山东主要入海河流有100余条,其中长度100公里以上的有黄河、马颊河、套儿河、小清河等12条。黄河由于在山东半岛一直是地上河,又缺乏支流,而已有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只是借用了黄河这一概念,缺乏对黄河流域一体化带动发展的规划设计,沿河发展的战略定位不明确。“小清河由济南流经淄博、滨州、东营、潍坊五市入海,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带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带与省会城市圈相连,从而由海向陆梯次推进的水路纽带,但是这一点在规划中没有体现。”

   记者了解到,“海陆统筹”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如何实现“海”与“陆”的全面对接?海洋与陆地一体化发展的物理载体是什么?在这里,王诗成强调的“河”的要素无疑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据悉,早在20092月,“莱州湾水体交换率的定量评估,人力活动对莱州湾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评估”就被纳入国家战略行动计划《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进行先期预研。“这一工程具有明显的河海统筹特征,对于如何统筹谋划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两个当前山东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一是从海河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统一谋划和规划山东半岛海水网的规划与发展,全面修复已有入海河流体系,连通河流之间的水资源共享和水运网络,为蓝色经济由海向陆梯次推进注入河脉,加速融合,促进海陆、海河一体化进程;二是山东省也应将“胶莱人工海河”作为河海统筹重大战略项目与国家同步推进,积极支持推进海陆、海河一体化治理工程的预研工作;三是通过推动河流整治和生态修复,促进近海海洋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通过沿河通道建设推进海陆运输网络建设,形成与沿海、沿河、沿路物流网络协同的运输体系,通过沿河城市与区域景观建设提升海陆经济一体化意义上的区域旅游休闲等服务业竞争力,通过重大预研工程聚焦国家及国际投资,拉动区域经济的战略发展。

蓝区建设中的运河经济与环境问题

   王诗成认为,海河统筹不仅对于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统筹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与环境保护问题紧密相关。

   “进入21世纪以来,运河经济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蓝色经济,也是引领当今潮流的低碳经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就是典型的运河经济。我们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不仅是海,河也要纳入规划,从水路运输与交通一体化的角度规划我们的水网建设,河运应该是水上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到环境问题,王诗成举了小清河的例子。近年来,随着环境压力的加大,小清河治污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治理小清河污染问题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全方位千方百计加大治污力度,比如近年实施的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二是实施调水工程增加清水补给,比如2009年全运会期间从东平湖向小清河调水补源。

   据了解,拥有近900年历史的小清河发源于济南西郊,沿途流经518县,终由寿光羊角沟流入莱州湾,全长237公里,大小支流150余条,历来是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水脉。小清河自从1137年正式通航以后,可从莱州湾直达济南,一度是山东省唯一的河海通航、水陆联运河道。后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小清河水体沿途遭受严重污染,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小清河逐渐变成了“小黑河”。至1996年,小清河全面断航。

   在小清河治污问题上,人们似乎遗忘了它曾经长达800余年的通航史。王诗成认为,让小清河重新恢复为运河,把小清河变成“活水”,也许正是小清河治污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而开通胶莱人工海河则是将黄三角地区与海洋连通的捷径,其巨大的莱州湾水体交换功能将使通过小清河重新将半岛内陆与大海相连成为可能。“胶莱人工海河对于推动半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突出了黄三角的地位,而且将环渤海与黄海经济圈连接起来,经济价值十分特殊。”

   今年57日,潍坊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胶莱人工海河课题研究座谈会。此前,该工程在社会上曾经多次引起激烈争论。“山东是半岛区域经济,纵观全球半岛区域,欧洲的日德兰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美国的鳕鱼角等等都有运河连通周边海域或海湾,促进了海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如果讲海陆统筹是蓝色经济的主要特征,那么海河统筹则填补了蓝色经济区域布局的空白。”

   “经过20年的海上山东建设,我们已经把地理、科技、人才等优势转换成了经济产业优势,具备了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基础。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就是环境遭到了极大污染。比如石油开采带来的渤海湾污染,在整个渤海污染中,应该说石油污染占很大比例。关于这一点,比如加拿大在20世纪70年代就坚持,不管有多少资源,只要环保问题解决不了就不能开采,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战略家的蓝色希望

   采访中,王诗成表示,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一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刻理解了总书记的讲话内涵及其政治、经济、科技意义,出台了《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完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初稿)》并上报国务院。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科技厅,尤其是蓝办成立以后,相关部门高效运作,同时,沿海7市也都积极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股蓝色风暴。

   “但是由于时间较短,我们也会存在一些不足。”他指出:“一是规划制定之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任重道远,现在有的地方仍然在打着蓝色经济的旗子去干污染环境的事情,我们要客观认识现状。二是资源整合压力大,比如造船业,山东造船业总量较大,但是运行质量远不如江苏、上海、广东等,缺乏核心竞争力,全省造船业产值仅为江苏省的十分之一,因此在产业调整方面,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宏观调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那些高耗能的企业要坚决淘汰;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首先是体制机制上一体化,我有一个考虑,就是能否在蓝色经济区内实行省管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经济区域规划布局,加大全省宏观调控,这就能够避免各市都抢着建设港口、机场,我们不能借着蓝色经济的风潮再来一轮全面开发;观念方面,重大轻小仍然存在,老工业基地的包袱比较重,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比如沿海不夜城发展不起来,港口物流运输配套产业发展不起来。三是环境问题,比如河流污染要彻底治理,小清河只是控制污染源不行,因为河流沉积污染已经十分严重,除了达标排放,要治理现在河中已有的老污染物;四是转方式调结构,目前海洋开发中计划经济、行政经济的痕迹依然比较重,产业发展中存在恶性竞争,甚至挤占海洋渔业的发展空间。我们的陆地资源越来越少,但是海上渔场又重视不够,我们要把1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真正地变成海洋牧场,发展远洋渔业。”

   采访临近结束,王诗成提出了一些自己正在思考的建议,比如胶莱人工海河开通之后,除了加大莱州湾水体交换,可以用挖出来的泥土建设人工岛,“我甚至考虑可以在长岛旁边再建一个长岛,因为长岛这个地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意义太重要了”;比如加大以海洋文明为主调的蓝色文明宣传,提高大众蓝色意识,营造蓝色社会氛围,抢救海洋文化,形成融教育、文化、休闲为一体的产业链;比如重视人才工作,“当前,山东要特别注意孔雀东南飞,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都开始搞蓝色经济,他们的捷径就是直接从山东挖人才,前几年走的徐质斌是一个例子,一个人到了那里就能建立一个学科”,“我们要特别注重管理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我们的行政人才过多,企业管理人才缺乏,可以考虑让具有管理才能和经营头脑的行政人员到企业去,到基层去”;再比如通过加强数字海洋建设,整合海上管理力量,解决海上多头管理问题,为产业经济、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服务……

   “在当今世界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压力大等背景下,国家重视海洋开发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这是很有眼光的,真正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执行总书记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一定能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做成全世界发展海洋经济的标杆。”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