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多少小时?现在几点了?这似乎不是个问题。但在南极,有时还真不好回答,甚至必须计算一番,才能给出正确答案。
南极中山站位于东五区,从上海出发后,“雪龙”号总体是向西南方向挺进。过了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后,船钟往后拨过3次,每次1个小时,最后和中山站时间一致,比东八区的北京时间晚3个小时。
今天上午,“雪龙”号在澳大利亚凯西站附近抛锚。凯西站位于东七区,按说当地时间应比北京时间晚1个小时,但该站执行的是东十一区时间,比北京时间早了3个小时。
这样一来,时差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1月17日,“雪龙”号从东五区的普里兹湾出发,为了和凯西站时间保持一致,17日至19日3天时间里,得往前赶6个小时。
1月17日、18日,船时分别往前拨了1个小时,这样一算,这两天都只过了23个小时。最短的一天是1月19日,当天船时20点,船钟一下子往前拨到了24点,这意味着当天只有20个小时。
如果在时间调整后的1月19日20点睡觉,7个小时后,能赶上1月20日早上7点的早餐。当然,大多数人是调整不过来的。要平时在船时23点睡觉,在1月20日就是凌晨3点了。7小时后起床,已是凯西站站时上午10点,北京时间早上7点,中山站时间凌晨4点。早餐赶不上了,中餐点还没到。吃了中饭还以为是早餐,生物钟全乱了。
问题的关键是,这次时间调整只限在凯西站逗留的几天。当“雪龙”号从凯西站向中山站行进时,船时又要往回调整为中山站时间。设想这样一种情形:返航当天,在船时20点先往回拨4个小时,那么当天就会多出4个小时,长达28个小时。如果按照船时17点用晚餐,往回拨钟4小时后就是16点,一小时后又该吃晚饭了。要真这样,肠胃受不了,大厨们估计也会累趴下。这样看来,何时拨钟,一次拨几个小时,还真是一门学问。
“老南极”说,这还算比较好的情形。“雪龙”号要是从上海驶向东南方向的南极长城站,过了新西兰后有时连续两天要把钟表向前拨动1小时,而且过了180°,国际日期变更线后,还要把日期倒退一天。这样一来,不光有不断变化的时间差别,还会有日期的差别。
现在,就连我这篇稿子的成稿时间,我都得认真推敲一番了。真像是过上了“穿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