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新世纪前10年,中国航运以开放的政策、崛起的企业、多赢的理念成就“中国因素”,与日益强大的祖国一起扬帆起锚,以自主创新和放眼全球的胸襟,成为全球瞩目的“中国力量” 。
将时间倒带回到10年前的2000年,魏家福还在苦苦思索中远集团的发展之路;李克麟在中海集团正大刀阔斧、壮志雄心;中外运集团和长航集团还未“牵手”……彼时中国航运界正处于即将入世的焦灼与期待之中。
新世纪毕竟还是来了。在经历了两个五年规划、爆炸增长的10年之后,我们发现,新世纪的前10年绝对无愧于“航运大时代”的称谓。
入世拉开新时代序幕
当时担任交通部副部长的张春贤表示,加入WTO后,中国航运业对外开放将坚持“一个承诺,两个程度”。“一个承诺”即凡是国家在WTO谈判中承诺的所有事项,交通部都无条件履行。“两个程度”即一是广度上扩大范围,二是深度上强化,逐步放开。
加入WTO,为中国航运业开创了广阔的国际竞争空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名词横空出世,航运业这一“外向型经济”以超前的意识,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在“引进来”、“走出去”的互动中,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当中。
10年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运作规则,中国航运业积极推进航运投资和经营主体一体化,建立公平准入和竞争秩序。
10年来,中国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全面加强船舶、港口设施保安工作;加快制定并完善水路运输应急预案,有力地保障“迎峰度夏”和特殊时期的煤炭、原油等重点物资运输;形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的水上险情应急机制和海空立体救助体系;以“四区一线”为重点水域,以“四客一危”为重点船舶,以“四季三节”为重点时段,全面加强水运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督促检查,积极推进航运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10年来,与台湾、香港与澳门地区的航运联系更为紧密,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中国航运十年裂变
10年来,中国船东抓住发展良机,积极扩充船队,勇于参与国际竞争,已经成为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中国力量”。
除了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外运长航集团、招商局集团等这些“国”字号的大型船企,地方企业、民营企业也声名鹊起。河北远洋在2009年底控制运力达到1003万载重吨,排名全国第四,而这些控制运力全部都是国际船队,若以此计算,则仅次于中远集团。
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中国航运业带来不绝动力,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运转需要与之匹配的中国船东。
2010年,中国船企完成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36.4亿吨、6430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4%、11.7%;全国水路运输船舶达到25万余艘,吨位达1亿总吨,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
如此成就,尚需努力。中远集团目前控制运力超过5000万载重吨,魏家福提出,“要树立全球思维,从民族企业上升到全球公司,利用全球资源来参与全球竞争;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品牌企业,实现企业发展由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在国内航运市场,同样硕果累累。2010年底,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9085公里,初步形成了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络。
新世纪以来,内河航运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其运能大、占地少、能耗小、污染轻、成本低等比较优势得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等内河水运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交通运输部与沿江七省二市建立了合力发展协调机制,成功实施了长江口
中国航运的跨越式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钢铁、化工、电力等沿江沿海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依托港口、港口群发展的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崛起,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引擎,是沟通国内外的重要桥梁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通道,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开放潮流涌动九州
中国的国际海运业对外开放已取得积极成果,成为基本与国际接轨、充分竞争的行业,开放水平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中国航运市场的开放为境内外航商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遇,同时也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时,在中国2800多个近洋航班和669个远洋航班中,境外航运公司分别占有47.5%和70%的份额。外国籍船舶在中国港口使用各种港口服务,包括码头设施的利用、装卸费用、燃油及淡水供应等方面,完全享受国民待遇。
中国加入WTO后,外商进入中国航运市场的规模继续扩大。根据承诺,中国对班轮运输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从2002年起取消班轮资格审批,改为登记制,新开航线备案即可,大大方便了班轮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到2009年底,外国航运公司在中国设立了40家独资船务公司以及185家分公司;外商在中国设立了独资集装箱运输服务公司7家,分公司73家。其中2009年12月,地中海航运在上海设立独资公司。
而在沿海运输这一一般由本国承运人和本国旗船队经营的领域,中国也作出了开放的姿态。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