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从上海洋山港码头出发,乘船约40分钟后,一座长条型的岛屿逐渐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桥梁山,位于浙江省岱山县衢山岛西北
开山采石 桥梁山成“断桥”
一年前,当国家海洋局海岛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滕骏华第一次登上桥梁山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荒凉景象:山体破损、水土流失、乱石堆积、边坡裸露、岸线破坏……高强度的开山采石,已使桥梁山原生的海岛生态环境不复存在,满目疮痍。
据了解,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规模挖山采石是破坏桥梁山生态环境的始作俑者,整个海岛的破坏高峰期发生于1992年~2006年之间。大量石材被采挖,以至于最终硬生生地在岛中间开出一个很大的豁口,桥梁山从此变成一座 “断桥”。据统计,桥梁山采石破坏区域面积约为4公顷,已占到全岛面积的近40%。桥梁山的生态修复需求已是刻不容缓。
桥梁山生态修复迎来曙光
今年是我国贯彻落实《海岛保护法》的第一年。该法第21条规定,国家安排海岛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海岛的保护、生态修复和科研活动。海岛生态修复已提升为我国海岛工作的一项重要核心内容。经过前期实地考察和调研,国家海洋局决定在桥梁山开展海岛生态修复试点工作。通过裸地修复、客土回填、坡面绿化、岸线修复、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一系列科学试验,为国家海岛生态修复工作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同时也为海岛保护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桥梁山迎来生态环境恢复的曙光。
在国家海洋局海岛管理办公室、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以及当地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滕骏华研究员牵头的修复团队承担起这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任务。海岛生态修复是一项集生态、海洋、农艺、园林、水土工程、环境保护和规划于一体的工作,需要联合多方面的力量。滕骏华笑言自己就是这个团队的“组织者”,召集了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天地园林公司等单位的专业人士,分成7个工作小组,共同探索桥梁山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和技术。
修复措施科学有效
2010年4月,在经过详细的理论准备和前期调研之后,桥梁山国家海岛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正式开始;6月,修复团队对桥梁山开展了外业工作,桥梁山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
经过前期调研,滕骏华带领的团队发现影响岛上植被生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水和风:海风使植物很难扎根生长,而风化土的水土保持能力很低,仅仅只能维持少量沙生植物的生长。有鉴于此,他们完成了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的编制,决定通过重度、中度和轻度干扰3种干扰层次相结合的方式,对桥梁山重点区域进行生态修复。
在重度干扰方面,修复团队采用了客土回填、修建挡水沟、牧草栽种、植树绿化等方式,在原来的裸地上建立起一个以牧草为主要群种的生态系统。滕骏华介绍说,客土回填全面拉开了修复工程的帷幕,在这项工作中也充分体现了“变废为宝”的修复宗旨。他们利用衢山岛上道路修建工程所产生的表土作为回填客土,于
当年被开山采石炸出来的豁口,则成为滕骏华团队开展中度干扰修复的 “试验田”。“我们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通过设置等高环形垄进行边坡绿化。现在看来效果不错。”滕骏华说。这一层层梯田状的结构,既有利于固定土石、帮助植被生长,里面藏有的种子到明年春天还会破土发芽。
记者在岛上还发现了许多人为挖掘的鱼鳞坑,而且有的坑里已经出现结皮的现象。据介绍,鱼鳞坑、挡风栅栏等均属于轻度干扰的修复手段。“结皮现象表示鱼鳞坑中已经发生了有效的变化,”滕骏华介绍道,“这说明土壤正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有些先锋的草本已经钻进去了,估计明年就能长出来。”
以上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修复团队在8月、10月、11月分别对各地块的作物生长、土壤、植被覆盖率等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植物生长茂盛,总体覆盖率已达90%以上,已经超过了原定的修复目标。
细节不容忽视
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面甚多,细节更不容忽视。记者在岛上意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小物件——在挖开的生态沟渠中,修有一些造型颇似缩小版过街天桥的小物件。这是什么东西呢?原来在生态沟渠挖好之后,滕骏华团队发现,体型较小的青蛙等弱小生物由于无法穿越沟渠而死掉了不少,这让他们开始思考修建一些生态小构件的重要性。这个小构件名叫“青蛙逃生坡道”,相当于为青蛙等弱小生物修建的过街天桥,从而避免了它们掉入死亡陷阱的危险。滕骏华表示,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更应在细节上注意保护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一些生态保护的小构件有时甚至可以决定某项修复的成功与失败。
桥梁山的绿色让人们看到了海岛生态修复的曙光。从修复工程全面开展至今,仅仅半年时间,桥梁山的生态环境状况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复和改善。桥梁山国家海岛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开创了我国整岛生态修复的先河,是对海岛生态修复进行的有益的科学试验,为今后海岛生态修复工作的推广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技术,也标志着我国海岛生态修复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