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渔业资源渐枯竭

来源:信息发布系统   发布时间:2015-05-20 22:05:17 

在不少人眼里,青岛是一座海洋资源丰富,尤其盛产海鲜的城市,“吃海鲜,喝啤酒”便是这个城市市民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然而现实中,岛城可以捕捞的海产品正逐渐减少——受马力小 、抵抗风险能力弱、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制约,岛城近海从事捕捞的5000多艘小木船,现已步履维艰,生存艰难。不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同样是面对日益枯竭的近海渔业资源,省内烟台、威海以及省外上海、杭州、深圳、大连等城市,都较早利用大马力船发展起了外海甚至远洋捕捞业,其捕捞船都到了岛城家门外。
而今,青岛正在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这为作为海洋渔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捕捞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岛城也喊出了“十二五”期间建大马力船,发展远洋捕捞业的口号。那么,岛城捕捞业的现状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如何破题?“超级马力”船该如何驶向深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调查。
特别提醒
作为沿海城市,岛城捕捞业已经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急需进行产业调整转型。您认为下一步岛城的捕捞业该如何发展呢?是进行渔船的升级换代,向深海要资源,还是缩小渔船捕捞规模,继续在家门口作业?还是加大增殖放流,培育更多近海渔业资源?从今天开始,您可以拨打电话15063921201,发送电子邮件至lizhibo2008@163.com,或登录半岛网(http://www.bandao.cn)进行讨论。不管您是从事捕捞的渔民,还是关心岛城海洋渔业发展的热心市民,都可有一说一,亮出自己的观点。
现状 近海渔业资源渐枯竭五千多小渔船“吃不饱”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一句就近利用资源的生存法则。拥有漫长海岸线的青岛,也一度凭借其丰厚的渔业资源让渔民受益无穷。然而现在,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日渐枯竭,渔民们发现,他们所靠的大海,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片每每打鱼鱼满仓的海了;相反,现在一网下去甚至一无所获。
运气不好连油钱都挣不回来
12月3日,寒风劲吹,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南姜码头内,停泊着五六百艘小木船。由于海上风力超过了5级,所以当天这些渔船都没有出海作业。
不过 ,当天有一个好消息,让不能出海的渔民们找到了心理上的安慰。原来,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这一天在码头附近的西姜社区居委会发放2009年度下半年油价补贴。也正因此,码头边上张贴的油价补贴公示表,成了不少人关注的焦点。家住附近的王先生,就满怀着欣喜过来查看自己能领到的补贴数额。“现在油价涨得太厉害了,这笔补贴还是能缓解一下我们的压力。”
在所有领补贴的渔民中,今年35岁、家住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南姜社区的曲宝章排在第一位,相比较大多数人12马力船而言,他的船稍微大一些,是60马力船 ,所以,与众人2829元的补贴相比,他领的补贴也最多,达到了18839元。然而,高兴之余,曲先生也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
曲先生自15岁开始捕鱼,已在大海中驰骋了20年,但他发现,现在近海渔业资源越来越少了,他们捕鱼也越来越困难了。“20年前,那真是一出海打鱼就鱼满仓啊,可是现在,运气不好的话,连油钱也挣不出来。”曲先生有些无奈地说,“那时候在离岸两三海里的区域,几个小时就能捞满仓,可现在出去忙活一天,也不一定有货。”
没有鱼可以捕捞不说,水涨船高的成本,也压得曲先生有些喘不过气来。他简单算了一笔账:他的船是60马力船,一天下来需要柴油约300升,按照每升柴油4元钱计算,一天光油钱就得1200元。另外,每次出海作业需要雇一个人,人工费一天也要200多元,如果再加上其他隐形花销,一天的成本就有1500多元。
如今捕鱼“像在海里找大熊猫”
今年38岁、已在青岛工作了20个年头的四川资阳人邓罗胜,也见证了近海渔业资源由丰厚到日益枯竭的明显转折。
邓先生经别人介绍来到青岛沙子口后,先是给别人打工,养了三四年扇贝,后来发现捕鱼的经济效益不错,就转了行。一开始,他也是给别人打工,不过,那时候捕鱼很容易,几乎每次出海都能满载而归,“最多的时候一天挣了2000多元钱”。
也正是看到了捕鱼这份待遇优厚的工作,邓先生才把妻子孩子从老家接到了青岛。经过这些年的打拼,勤奋的邓先生不仅带着一家四口在青岛扎下了根,还花了几万元钱将老板的船买了下来,改为自己经营。拥有自己的船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邓先生过着舒服安稳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邓先生渐渐发现,捕鱼这项工作越来越难做了。“我凌晨两三点就要出海,运气好的话能捞一点儿,运气不好的话,真的连油钱也挣不回来。”说这番话时,邓先生正在更换船上的油箱,所以他很自然地提到了油的成本。“一天就需要这么一箱油,油钱大概要600元。”他敲打着油箱说。
“1976年那会儿 ,一天可以捕2000斤立虾,可是现在一天连200斤也捕不到了。”今年60岁、刚从公交集团退休的曲知康说道。曲知康以前也住南姜社区,他的弟弟现在仍从事海产品加工,所以曲先生常回老家看看,这期间,他也感受到了渔业资源的日益枯竭。
另一位从事捕捞30多年的渔民王先生有些夸张地说:“现在捕鱼就像找大熊猫似的,很难;我们捕上来的只是些立虾、八带,鱼很难捕的。即使捕上来,也都是些小鱼小虾。”
捕捞主力军多数是“三小”渔船
由于没有大鱼可以捕捞,渔网的网扣越来越小,最后,这些“小家伙”只能也被无情地捕捞上来。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政处崔雪永科长介绍说,青岛在近海作业的渔船有5300余艘,其中多数是60马力以下的小渔船 。这些小渔船作业由于尺寸小,功率小,吨位小,被称为“三小”渔船。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日渐枯竭,这些小船确实很难像以前那样规模捕鱼了。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唐衍力教授对青岛的渔业尤其是捕捞业做过比较详细的调查。他说,青岛近海现在有船只8300多艘,其中5000多艘是从事捕捞的渔船 ,这其中,95% 的船只是传统的小木船。这种船马力小,只能在近海作业,经济效益差,而伴随着这些小船的高密度捕捞作业,近海可以捕捞的渔业资源已经越来越少。
在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办公楼的墙壁上,挂着一些宣传画,其中一张的画面是黄渤海区渔政局有关领导到青岛渔港检查伏季休渔工作,该画的背景,就是一片停泊在码头的小木船。小木船,正是目前岛城捕捞业主力军的一个真实写照。
根据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注册登记信息,目前岛城本土只有一家从事远洋捕捞的企业,该企业共有10艘1500马力左右的船,但平时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在政策的引导下,岛城有一部分小木船已经更新换代为大马力船。比如,胶南已经开始建造了40艘可以航行100海里的大马力船 ,黄岛区日前也开始建造4艘450马力以上的远洋渔船。
影响 不少渔民改行搞贩卖想吃鲜鱼虾越来越难
由于本地近海可以捕捞的鱼越来越少,一些渔民觅得了新商机,即到海上向一些远道而来的外地渔船收购海鲜,然后再上岸倒卖。这样,很多上岸的鱼其实是在冰库冰着运过来的,市民想买新鲜的野生鱼虾,已经越来越难。
餐桌海鲜,难觅青岛本地捕捞
12月4日上午8时许,沙子口渔港码头,一群人围在一艘刚刚靠岸的渔船边上。船停稳后,船员开始从冰库里搬出一箱箱“战利品”,其中大部分是八带。37岁的船老大周强跟前来买鱼的顾客讨价还价。
原来,停靠在沙子口渔港里的本地渔船很多都不是自己去捕鱼,而是出海后从其他捕鱼的船那里收鱼。“像鲅鱼、鱿鱼这些海货,大部分都是从江苏的渔船收来的,而像虾虎等,大多都是从浙江普陀的渔船上收来的。”一位收鱼者告诉记者。
不少市民为了买到最新鲜的海货,特意跑到了沙子口渔港。不过,经常来的市民马先生表示,“上岸的鱼其实已经是在冰库冰着的了,因为不知道它是渔船哪一天才收到的。
从业渔民,不少已萌生去意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南姜、沙子口码头,时常可以看到被拖到岸上的渔船,有些船已破烂不堪。据介绍,这些船大部分是告别捕捞作业的,因为捕鱼已经很难挣到钱了,船老板不想再干了。
今年41岁、已在青岛待了10年的四川人毛仕稳,正骑着摩托车到处转悠,打听有没有买船的,因为捕捞挣不到钱,他想把船卖掉。其实,不仅是外来者,为数不多的本地渔民中,也已经有人萌生退意。一位渔民表示,随着近海渔业资源越来越少,渔船也越来越少了,崂山本地居民已很少有打渔的了。
尴尬 外地渔船劲足又抗风已经捕到青岛家门外
作为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岛城,怎么陷入了无鱼可捕的尴尬境地呢?除了全球性的海水污染导致鱼群减少等共性原因外,岛城还存在着一个瓶颈式的难题,那就是捕捞作业的渔船普遍是小马力船 ,只能在家门口作业。与此同时,不少外地的大马力渔船,已经开到青岛远海进行捕捞作业。
岛城小渔船,仅能离岸10余海里
12月3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岛城海面上刮起了五六级的风,崂山一带的渔船都停靠在码头“放假”了。而与此同时,在岛城大海深处,来自辽宁、江苏 ,甚至浙江的渔船正热火朝天地实施捕捞作业或者在海上进行海货交易。
为什么我们的船出不了海,别人的船却可以正常作业呢?南姜社区渔民王先生回答说:“咱的船都是12马力左右的小船,大一点儿的能达到几十马力,而人家的船都是数百马力,甚至上千马力的大船;咱的船五六级风都抗不了,可人家的船七八级风也没有问题。”
“我们一般都是在近海捕鱼,离岸也就10多海里吧。”已经在青待了10年的四川人毛仕稳表示,他们这一带,大都是12马力的小渔船,一般在距离岸边十一二海里的海域捕鱼,而且天天往返,这些年都是如此。
“崂山一共有1200多艘这样的小船,它们确实跑不远,最远的能跑到潮连岛海域。”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道。
外来大渔船,青岛外海捕捞忙
12月4日上午11时许,记者在沙子口渔港码头看到,码头上停有不少大型的外地渔船,而且还不时有外地渔船驶入码头。
与本地渔船绝大多数是木制船不同,这些外地渔船都是钢质外壳,而且在个头上也明显比本地渔船大了一个型号。
记者数了一下,当时停靠在码头里的渔船大约有70艘,其中渔船上写着“浙普渔”字样的船有9艘,它们来自浙江普陀;写有“苏赣渔”字样的船有2艘,那是来自江苏赣榆的船只。另外,还有来自河北的渔船2艘。
进港的外地船中,有的是因为风大过来避风,当然,更多是进港来做补给。“我们一共4条船,已经出来半个多月了。”来自浙江普陀的船老大吴先生一边补着网一边说道。他介绍说,一旦遇到大风天气或者航行时间长了,就会就近找一个港口休养一下,并把仓库里的鱼卖了。
“我们经常要北上经过江苏沿海,再到青岛这边,最远能到靠近韩国和日本一带的公海。”吴先生说。
延伸 小木船引发问题一连串
单就捕捞能力和经济效益而言,岛城的小渔船只是生产方式落后,然而,由此引发的问题并不少。比如由于不能到远海捕捞,渔民在近海捕捞过度,从而造成鱼越来越小,越来越少,形成了资源恶性循环;小渔船易污染难管理,污染了海洋环境等。
带“犁”渔网耕坏海床
近海越没有鱼,渔民就越想捕捞;而渔民越捕捞,近海就越没有鱼。这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了尽可能地多捕点儿鱼,不少渔民在渔网上精心做了文章,将网扣缩小不说,还在网上加装了像犁或刀一样的物件。渔船经过的地方,只要一网撒下去,就能将自海面到海底间的所有海货一网打尽;而且因网上有带犁性质的尖锐器具,可以将海底的“宝贝”好好搜寻一番。
“这样捕鱼时间长了,就把近海的海床破坏了。”今年60岁、渔家出身的退休职工曲知康说,“海床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如果恢复不了的话,鱼群就不会在此停留。”
虽然本市每年也会在近海放流一些鱼类等海洋生物育苗,但曲先生认为,如果不改变现在渔船高密度“耕地”的捕鱼方式,育苗在近海很难长大。“这就好比是土地上长了一片小草,它刚长出来就被锄掉了,等再长出来,还没等长大,又被锄掉了,这片小草永远也长不大”。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渔业系叶振江副教授表示,小木船传统的粗放式作业 ,效益虽低破坏却大,连小鱼小虾也捕捞上来了,不利于生物链的形成。
不顾及环保污染环境
岛城沿海的小木船大部分属于个人所有,为了尽最大可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个别渔民往往只关心渔船的设备,柴油价格的涨跌,以及海产品的价格等,至于环保等问题很难去顾及。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小木船聚集的码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脏乱差”的情况。生活垃圾随地乱倒,生活污水四处横流。有的海边路面虽然已经硬化,但是布满了生活垃圾和各种海产品垃圾。
“如果是规模化的企业在从事捕捞作业,一般会比较关心环保,即使不关心,有关部门也可以用行政化手段来制约。但是,如果对单个的渔民而言,这就很难要求,很难治理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吉亭说。
违法搭建影响海边游
驾驶小木船出海捕鱼的渔民中,除了本地渔民外,还有不少是被雇来的打工者。这些打工者大都在码头附近租房居住,有的甚至住在临时搭建的违法建筑中,这也导致海边的渔村逐渐变大。由于这些村落位于海边,旅游旺季沿海一线的游客又比较多,有时会引发一些误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村落的沿海区域,被圈占遮挡了起来,游客根本无法顺利到达海边。被圈占起来的区域,有人用来做养殖,还有人搭建了一些违法建筑。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