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滨州市沾化县在渤海沿岸“人工造礁”养殖的海参开始捕捞,平均规格达到了4头~6头/公斤,长势喜人。
这次收获的两个池子共有20亩,笔者在现场看到,黄褐色的海参在光照下闪着亮光,最大的体长有30多厘米长。
山东沾化县海洋与渔业局技术人员王国庆介绍说:“根据目前的采捕情况,预计亩产能达到100公斤~150公斤,亩效益在2.3万元以上,亩纯利在1万元以上。”
据了解,海参作为一种名贵海产品,其主要食物来源是海水中洁净的微生物,因此海参养殖对海洋水质的要求非常高。过去,渤海沿岸海水挟泥沙过量,且养殖池多为泥滩池,经常受到陆源污染,根本不适合海参养殖。
近年来,渤海海水受到保护,水质逐年变好。专家对沾化县北部沿海水质进行化验分析后认为,只要增添一定面积的沉淀池,完全可以搞海参试养。沾化县在去年11月份投资70余万元,建起人工造礁养参池塘2个,养殖水面20亩,每亩投放5厘米~6厘米的参苗6000尾。经过技术人员精心管理,去年投放的海参苗种长势良好,平均体长达到15厘米~20厘米,个重160克左右。今年4月份每亩补苗1000头。有关专家表示下一步将在造礁、水质调控、苗种质量、病害防治和管理上加强研究,探索出适合全市情况的海参养殖模式。(仵德建 刘观军)
2006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