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渔业资源渐枯竭 进军远海呼唤"超级马力"

来源:半岛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2:05:48 

123,一位渔民在南姜码头整修船只。由于这些小渔船只能在近海作业,经济效益已经越来越差。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在不少人眼里,山东青岛是一座海洋资源丰富,尤其盛产海鲜的城市,“吃海鲜,喝啤酒”便是这个城市市民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然而现实中,青岛可以捕捞的海产品正逐渐减少——受马力小 、抵抗风险能力弱、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制约,青岛近海从事捕捞的5000多艘小木船,现已步履维艰,生存艰难。不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同样是面对日益枯竭的近海渔业资源,省内烟台、威海以及省外上海、杭州、深圳、大连等城市,都较早利用大马力船发展起了外海甚至远洋捕捞业,其捕捞船都到了青岛家门外。

而今,青岛正在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这为作为海洋渔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捕捞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青岛也喊出了“十二五”期间建大马力船,发展远洋捕捞业的口号。那么,青岛捕捞业的现状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如何破题?“超级马力”船该如何驶向深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调查。

■特别提醒

作为沿海城市,青岛捕捞业已经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急需进行产业调整转型。您认为下一步青岛的捕捞业该如何发展呢?是进行渔船的升级换代,向深海要资源,还是缩小渔船捕捞规模,继续在家门口作业?还是加大增殖放流,培育更多近海渔业资源?从今天开始,您可以拨打电话15063921201,发送电子邮件至lizhibo2008@163.com,或登录半岛网(http://www.bandao.cn)进行讨论。不管您是从事捕捞的渔民,还是关心青岛海洋渔业发展的热心市民,都可有一说一,亮出自己的观点。

现状

近海渔业资源渐枯竭五千多小渔船“吃不饱”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一句就近利用资源的生存法则。拥有漫长海岸线的青岛,也一度凭借其丰厚的渔业资源让渔民受益无穷。然而现在,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日渐枯竭,渔民们发现,他们所靠的大海,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片每每打鱼鱼满仓的海了;相反,现在一网下去甚至一无所获。

运气不好连油钱都挣不回来

123,寒风劲吹,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南姜码头内,停泊着五六百艘小木船。由于海上风力超过了5级,所以当天这些渔船都没有出海作业。

不过 ,当天有一个好消息,让不能出海的渔民们找到了心理上的安慰。原来,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这一天在码头附近的西姜社区居委会发放2009年度下半年油价补贴。也正因此,码头边上张贴的油价补贴公示表,成了不少人关注的焦点。家住附近的王先生,就满怀着欣喜过来查看自己能领到的补贴数额。“现在油价涨得太厉害了,这笔补贴还是能缓解一下我们的压力。”

在所有领补贴的渔民中,今年35岁、家住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南姜社区的曲宝章排在第一位,相比较大多数人12马力船而言,他的船稍微大一些,是60马力船 ,所以,与众人2829元的补贴相比,他领的补贴也最多,达到了18839元。然而,高兴之余,曲先生也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

曲先生自15岁开始捕鱼,已在大海中驰骋了20年,但他发现,现在近海渔业资源越来越少了,他们捕鱼也越来越困难了。“20年前,那真是一出海打鱼就鱼满仓啊,可是现在,运气不好的话,连油钱也挣不出来。”曲先生有些无奈地说,“那时候在离岸两三海里的区域,几个小时就能捞满仓,可现在出去忙活一天,也不一定有货。”

没有鱼可以捕捞不说,水涨船高的成本,也压得曲先生有些喘不过气来。他简单算了一笔账:他的船是60马力船,一天下来需要柴油约300,按照每升柴油4元钱计算,一天光油钱就得1200元。另外,每次出海作业需要雇一个人,人工费一天也要200多元,如果再加上其他隐形花销,一天的成本就有1500多元。

如今捕鱼“像在海里找大熊猫”

今年38岁、已在青岛工作了20个年头的四川资阳人邓罗胜,也见证了近海渔业资源由丰厚到日益枯竭的明显转折。

邓先生经别人介绍来到青岛沙子口后,先是给别人打工,养了三四年扇贝,后来发现捕鱼的经济效益不错,就转了行。一开始,他也是给别人打工,不过,那时候捕鱼很容易,几乎每次出海都能满载而归,“最多的时候一天挣了2000多元钱”。

也正是看到了捕鱼这份待遇优厚的工作,邓先生才把妻子孩子从老家接到了青岛。经过这些年的打拼,勤奋的邓先生不仅带着一家四口在青岛扎下了根,还花了几万元钱将老板的船买了下来,改为自己经营。拥有自己的船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邓先生过着舒服安稳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邓先生渐渐发现,捕鱼这项工作越来越难做了。“我凌晨两三点就要出海,运气好的话能捞一点儿,运气不好的话,真的连油钱也挣不回来。”说这番话时,邓先生正在更换船上的油箱,所以他很自然地提到了油的成本。“一天就需要这么一箱油,油钱大概要600元。”他敲打着油箱说。

1976年那会儿 ,一天可以捕2000斤立虾,可是现在一天连200斤也捕不到了。”今年60岁、刚从公交集团退休的曲知康说道。曲知康以前也住南姜社区,他的弟弟现在仍从事海产品加工,所以曲先生常回老家看看,这期间,他也感受到了渔业资源的日益枯竭。

另一位从事捕捞30多年的渔民王先生有些夸张地说:“现在捕鱼就像找大熊猫似的,很难;我们捕上来的只是些立虾、八带,鱼很难捕的。即使捕上来,也都是些小鱼小虾。”

捕捞主力军多数是“三小”渔船

由于没有大鱼可以捕捞,渔网的网扣越来越小,最后,这些“小家伙”只能也被无情地捕捞上来。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政处崔雪永科长介绍说,青岛在近海作业的渔船有5300余艘,其中多数是60马力以下的小渔船 。这些小渔船作业由于尺寸小,功率小,吨位小,被称为“三小”渔船。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日渐枯竭,这些小船确实很难像以前那样规模捕鱼了。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唐衍力教授对青岛的渔业尤其是捕捞业做过比较详细的调查。他说,青岛近海现在有船只8300多艘,其中5000多艘是从事捕捞的渔船 ,这其中,95% 的船只是传统的小木船。这种船马力小,只能在近海作业,经济效益差,而伴随着这些小船的高密度捕捞作业,近海可以捕捞的渔业资源已经越来越少。

在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办公楼的墙壁上,挂着一些宣传画,其中一张的画面是黄渤海区渔政局有关领导到青岛渔港检查伏季休渔工作,该画的背景,就是一片停泊在码头的小木船。小木船,正是目前青岛捕捞业主力军的一个真实写照。

根据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注册登记信息,目前青岛本土只有一家从事远洋捕捞的企业,该企业共有101500马力左右的船,但平时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在政策的引导下,青岛有一部分小木船已经更新换代为大马力船。比如,胶南已经开始建造了40艘可以航行100海里的大马力船 ,黄岛区日前也开始建造4450马力以上的远洋渔船。

影响

不少渔民改行搞贩卖想吃鲜鱼虾越来越难

由于本地近海可以捕捞的鱼越来越少,一些渔民觅得了新商机,即到海上向一些远道而来的外地渔船收购海鲜,然后再上岸倒卖。这样,很多上岸的鱼其实是在冰库冰着运过来的,市民想买新鲜的野生鱼虾,已经越来越难。

餐桌海鲜,难觅青岛本地捕捞

124上午8时许,沙子口渔港码头,一群人围在一艘刚刚靠岸的渔船边上。船停稳后,船员开始从冰库里搬出一箱箱“战利品”,其中大部分是八带。37岁的船老大周强跟前来买鱼的顾客讨价还价。

原来,停靠在沙子口渔港里的本地渔船很多都不是自己去捕鱼,而是出海后从其他捕鱼的船那里收鱼。“像鲅鱼、鱿鱼这些海货,大部分都是从江苏的渔船收来的,而像虾虎等,大多都是从浙江普陀的渔船上收来的。”一位收鱼者告诉记者。

不少市民为了买到最新鲜的海货,特意跑到了沙子口渔港。不过,经常来的市民马先生表示,“上岸的鱼其实已经是在冰库冰着的了,因为不知道它是渔船哪一天才收到的。

从业渔民,不少已萌生去意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南姜、沙子口码头,时常可以看到被拖到岸上的渔船,有些船已破烂不堪。据介绍,这些船大部分是告别捕捞作业的,因为捕鱼已经很难挣到钱了,船老板不想再干了。

今年41岁、已在青岛待了10年的四川人毛仕稳,正骑着摩托车到处转悠,打听有没有买船的,因为捕捞挣不到钱,他想把船卖掉。其实,不仅是外来者,为数不多的本地渔民中,也已经有人萌生退意。一位渔民表示,随着近海渔业资源越来越少,渔船也越来越少了,崂山本地居民已很少有打渔的了。

尴尬

&n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