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年轻,昔日的自己总是抬头天宇,不肯为人间的事多费心。随着年龄渐增,曾闲云野鹤般的自己不知几时起已双足落地,踩着这片真实的大地了。如今几近不惑之年,自己真切地看见了岛屿上的幢幢塔楼庙宇。
来到衢山,未踏足观音山,就已见山上宝塔高耸刺天,牵引人心。十月金秋艳阳,拾级而上,朝圣而来,见那牌楼稳固俨然,宝塔古朴巍峨,顿生敬仰之心。到前门,诗联赫然:如来佛塔放毫光,宝塔永远大吉昌。横批:玉佛宝塔。抚摸塔身,皆由青石砌就,不畏风吹日晒雨淋,尤显得古雅而坚挺。塔楼的木门开着,我们欣然入内,一级级仅可容人的石阶引领着我们上升上升,每层约三平方米见方,皆有众多供奉在石龛的白瓷小佛和供人休憩的凳椅。
终于上升到第十一层,即顶楼,见石龛内供奉着一尊大的玉佛像,我们合掌小拜。抬头见壁顶吊一口铜钟,铜钟罩下悬一大号白泡灯盏。环视四周玻璃小窗镶嵌,并无出处。从高高的窗口望下去,似身处天境,海景、山景尽收眼底。一片碧海围绕,座座绿岛闲似浮萍,想想自己在十一层的高塔之上,站在了衢山岛的最高处,有点不敢置信。
想起风雨之夕,渔人出海之夜,这座宝塔镇守一方,在渔人心中该是高矗着保佑平安的信念吧。
虽然现在人迹稀少,据说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三个大日子里,各岛的老百姓都纷纷前来祭拜、祈愿,人众络绎不绝,甚是热闹。
人活着,心里总是需要倚靠和支撑,需要仰望的吧。我不知道人们最初造塔出于何种心理,然而这高高在上坚如磐石的塔楼,给人精神上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
塔楼如是,那庙宇呢?这座观音山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名广济寺,分为上、中、下三寺,坐落在观音山山峰南坡,依山面海,三座寺院各具特色,其中广济中寺普庆寺气势宏大,巍峨俨然,琉璃飞檐,尤为壮观。该寺初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筑面积1201平方米,为广济寺的活动中心,大殿高9米,供奉的观音佛像高达6米,两旁有观音36化身大理石雕像。主殿后西边为地藏殿,东边为千佛殿,千佛殿里有大小1000余尊佛像,全用汉白玉雕成,晶莹洁白,栩栩如生,实属罕见。
沿寺而观,见寺外壁刻着许多捐助者的姓名及年龄,我被吸引了。有这样的文字清晰地映入眼帘:张水根 流年五十六岁;金菊娣 流年 六十一岁……“流年”两字让我心惊。穿行在这座信仰寄托之地,我仿佛看到了汩汩流去的世上光阴,转瞬百年,转瞬即逝。芸芸众生的流年呵,怎样才得以永恒呢?就寄以俗世金钱的捐献,寄以今生尘心的虔诚吧,由此岸泅渡到彼岸,登临永恒光明不灭之境。若真能如此,这人生世上的流年又有何畏何惧呢?
在侧壁地藏殿的后门见到地藏王菩萨的愿心一联: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而前门的诗联则与后门相呼应: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有菩萨的如此宏愿心志,众生的引渡又何尝不成?众生的乐佛信佛之念又怎会不历久弥坚?
下得山来,沿途回首,那青山之上的列列黄观庙宇,青石塔楼,让这座观音山弥漫着人性的祥和与安宁,这也正是这方海岛渔民心灵的护佑之神呵。我心中悟然:人是可以这样安详地活着的,因为信仰,因为归宿,因为看见了来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