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造成珊瑚三角区白化

来源: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2:08:02 

由于全球暖化造成了大量珊瑚白化,严重威胁珊瑚三角区的健康,该区内有将近全球76%的珊瑚栖息。

马来西亚政府关闭部分位于刁曼岛及热浪岛的热门潜水点,直到10月才会再度开放,给予珊瑚礁生态修复的时间。

同时,菲律宾的阿尼洛及纳苏格布也传出珊瑚白化的消息。一般珊瑚应呈现绿色和咖啡色,但目前暂时呈现不寻常的暗粉红、橘色及黄色,这是白化的前兆。大量的菲律宾珊瑚礁也因为棘冠海星的暴增而受到影响。在印度尼西亚也同样有珊瑚白化的问题。

世界自然基金会珊瑚三角区计划的Richard Leck表示:“白化扩散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海洋的健康状况,以及提供鱼类资源营养的能力,而这将对数百万人的食物和经济造成损害。”

珊瑚白化是因全球暖化而造成的现象。海水温度升高,甚至某些海域的水温升高2℃以上,使海藻紧邻珊瑚而居,珊瑚因此最终白化而死亡。

除了海水温度升高之外,其他包括疾病、污染、沉淀物、毒鱼、盐度改变以及暴风雨等也会造成珊瑚死亡。

珊瑚三角区涵盖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索罗门群岛及东帝汶。区内有超过600种造礁珊瑚栖息。

20103月起陆续接获来自50个不同团体或个人回报有关在珊瑚三角区内的珊瑚白化事件。较敏感易受影响的珊瑚种类的白化回报率高达100%,在某些特定区域内一些稳定度较高的珊瑚也严重受到影响。

NOAA的珊瑚礁监测计划指出最近的事件是继1997~1998年造成全球16%的珊瑚死亡事件后,情况最严重的一次。

在各地接连传出大量珊瑚白化事件,这表示应加强长期的保育策略,例如海洋保护区的管理、避免沿海及海洋污染,并发展永续渔业。

Leck并表示:“唯有透过良好设计及适当管理的海洋保护区网络及当地海洋区域管理,才能加强因应气候变迁的恢复力,并避免未来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损害。”

加强渔业管理同样也是减轻珊瑚白化所造成的冲击影响的重点,透过强力的管理及规范,确保渔获对象是再生产力高,而较敏感的鱼种则给予足够的时间恢复。

举例而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马来西亚推动保育草食性珊瑚礁鱼类,可有效减少海藻数量,提供足够空间给予珊瑚栖息生存。

一年前WWF发表“珊瑚三角区及气候变迁:危害生态、人类及社会”的报告,透过分析保护区内气候、生物、经济及社会因子,显示在不确定的气候变迁下将对珊瑚三角区内的生态系和生物造成损害。

相关链接

白化过程珊瑚白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正常颜色的珊瑚逐渐褪去色泽而变白,也就是说,珊瑚可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白化现象。

珊瑚白化后,并不是立即死亡,如果回到正常的环境中,珊瑚通常可以复原。

珊瑚白化后的死亡率,往往随温度、光度、暴露于高温的时间和珊瑚的种类而异。例如:暴露于比夏季正常水温高4~5℃中1~2天,只引起渐近和轻微的白化,死亡率只有0~10%。野外调查的结果指出,若水温升高超过4℃,则会引起珊瑚大量白化,而且导致90%~95%的死亡率。长期暴露在比正常水温高1~2℃的环境中,也会引起白化,但死亡率较低,复原较快速。白化危害一项新的研究报告声称,全球最美丽的珊瑚礁将于一百年内在酸性海洋中消失。

科学家们说,随着海洋酸性的不断增高、海水温度日益上升,加上数以千万计前往观赏珊瑚礁的潜水爱好者、游客和野生动物爱好者,使得珊瑚礁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这种破坏也将成为那些依赖珊瑚礁为生和觅食的热带海洋鱼类及海洋生物的灾难。

由于海洋温度不断升高,致使珊瑚所依赖的海藻减少,珊瑚也因此更易受到白化的影响。珊瑚与其组织中的微小海藻存在着共生关系。它们不仅赋于珊瑚艳丽的色彩,同时也为珊瑚提供了它们所需的大部分能量。当海水温度升的过高,珊瑚与海藻之间的这种共存关系被打破,珊瑚会把海藻排出体外并且变白,如果这种情况一旦发生,珊瑚将失去能量而死亡。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