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智能化:中国制造从此破局

来源:原诗萌   发布时间:2015-05-20 22:10:32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动化领域专家王天然在中国科学院与人民网联合主办的“展望中国八大科研领域突破”系列访谈中说。

随着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经济发展中环境和能源资源的制约,中国制造缺少核心技术、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负荷大等矛盾愈加突出,亟待破解之道。

在今年6月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要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科学技术,促进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和战略调整,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推进制造业的绿色化和智能化。

中国制造的破局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今年3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1年至2020年继续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其中,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被列为重点突破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

那么,在未来10年的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中国制造将面临哪些机遇,又该如何破局?

危机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极大促进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然而,王天然在访谈中坦言,这条路不能永远走下去。

“当你的技术水平和别人越来越接近的时候,别人不可能再把先进技术转让给你。因此,必须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来发展我国的制造业。”王天然说。

此外,目前国际上对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政府也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还制定了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及考核办法。

张懿表示,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是全人类都面临的共性问题。一些绿色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刚刚起步,因此我国还有相当大的机遇。如果我国制造业能够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先进技术,解决降耗、减排方面的问题,就能够迎头赶上,在经济质量上更上一层楼。

“以我比较熟悉的过程制造业为例,在资源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当中,往往伴随着化学和生物的转化,从基础科学到工艺、技术、系统,研究和传统过程完全不同,重点是立足于环境导向的多目标优化,我们的起步并不算晚。”张懿说。

据张懿介绍,科技部、环保部及中国科学院都将绿色发展、绿色技术作为前瞻性的方向进行部署。而在绿色过程工程、绿色化学化工、绿色能源等方面,中国科学院起步较早,作了很多前瞻性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正在向产业化过渡。

张懿表示,目前我国和国外的主要差距是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三废”排放大。有些技术替代问题国外也还没有解决,在绿色技术方面,如果我国能够大幅度提高复杂资源的利用率,从源头消减废物产生,我国甚至可以超越发达国家已有技术。

“这对于我国制造业绿色化的更新换代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传统产业绿色化的升级也具有引领作用。”张懿说。

如何破局?

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提出,要推进我国制造业的绿色化和智能化,为中国制造的破局指明了方向。

所谓绿色化,就是指在产品加工、制造的整个过程中,尽可能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把生产过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降到最小,从而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工艺技术。

而智能化则指的是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市场、新的就业形态,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智能处理和协同工作。

从政策层面看,建设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里,包括国家的“十二五”科技规划,都把制造业的绿色化、信息化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列入科技发展的内容中。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也都在积极推进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对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国家在资金投入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但张懿认为,除了宏观的战略性科技发展方向研究之外,还应该针对国家的技术需求,用综合性人才组成专家思想库,进行具体的策划实施;如何做好产学研的衔接,则是实施的重点。

在张懿看来,目前我国在产学研的衔接机制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企业对于创新科技的投入不够积极,习惯于购买国外技术,甚至不安排国内科技研发基金。

“有些企业觉得,行业技术的更新换代让他去承担风险,压力太大,因此企业更多的是选择有短期经济效益的项目,而原创型的高技术产业化在社会上推进是有难度的。”张懿说。

张懿表示,对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的确存在一定风险。因此需要国家加大科技支持的力度,企业也需要有战略眼光和风险意识,有一定的前提投入,并且有技术力量和研究单位组合,从而实现上下游的衔接,共同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进程。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