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市持续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加强渔业生态保护,“海洋牧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建设人工鱼礁,是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200 6年,我市在前三岛周围造礁86公顷,建成前三岛人工鱼礁,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海洋牧场”,使这一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得到恢复和改善,渔获物中优质鱼类和比例和规格明显提高。2008年我市又建成了东港区万宝黄家塘湾人工鱼礁一期工程,造礁20余公顷,万宝黄家塘湾人工鱼礁二期工程于也2009年开工建设。
日照市万宝水产集团总公司 总经理 张军华:万宝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是十一五期间我公司抓的一个重点工程,经过三年的建设,形成人工鱼礁规模12万空方,并在礁区进行了刺参、鲍鱼及鱼类增殖,有效保护了渔业资源,增加了海洋生物量。
2010年,我市又开展了太公岛人工鱼礁项目和刘家湾人工鱼礁项目,进一步加快“海洋牧场”建设步伐,着力为海洋生物营造繁殖、生长、索饵的场所,进一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自1984年成为山东省中国对虾增值试点以来,我市增殖放流活动已有26年。2005年全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正式启动以来,我市增殖放流活动迈上了快车道,活动规模、品种、数量以及投入资金连年增加。在增殖放流工作中,我市不断创新放流方式,调整放流品种,逐年增加大牙鲆、西施舌、金乌贼等优势、特色品种放流规模。同时,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修复活动,义务进行增殖放流。
日照市海洋渔业局副局长 王广东:十一五期间,全市渔业资源修复行为开展的有声有色。特别是人工增殖活动,实现了由少数几个品种到多个品种的发展,由最初的6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13个品种,放流的区域范围进一步扩大,由沿海的北部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由沿海到内陆库区都实现了增殖放流,放流规模逐步扩大,社会氛围进一步浓厚,除了参加增殖放流的单位企业以外,还有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五年来,全市已在日照海域投放苗种10.85亿单位,,2010年组织了我国首次金乌贼标志放流和我省首次曼氏无针乌贼义务放流。通过增殖放流活动的实施,我市近海渔业资源量明显增加,仅2009年就回捕中国对虾、梭子蟹等水产品6744吨,同比增长214%。
五年间,伏季休渔制度的严格实施和加大海洋环境的监测,促进了保护区内各类生物资源的有效恢复。
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侯和要:十一五期间,我所加大了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海州湾大竹蛏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省级中国对虾种水产质资源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的建设,有力地保护了自然生态好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