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危机: 路在何方?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2:13:45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由校团委主办、学生绿色协会承办的时事大讲堂第69讲——“中国能源危机: 路在何方?”在三教举办。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女士就中国应如何应对哥本哈根会议掀起的全球低碳风暴及中国如何走上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做了精彩的阐述。钱易主要从改变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和循环经济的实施途径三个方面做了全面解读。

虽然天气寒冷,但近300人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有不少同学是站着听完讲座的。

改变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首先,钱易院士通过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的得与失指出,改变发展模式已成为人类社会非常必要和迫切的需求。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大量新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同时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及其子孙的生存和地球的命运。钱易院士指出:“为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地球的光明前途,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由之路。”

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是人类应对能源与环境危机的有效措施。可持续发展是指“既符合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其基本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注意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目标是谋求全社会的进步,包括人类在保障健康、接受教育、享有自由平等等方面的权利。联合国也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相当重视,在2002的地球高峰会议上更是强调了改变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政治宣言承认1992年里约会议所确定的目标没有实现,高峰会议指出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了地球的光明前途,我们必须改变发展模式,注重生态效率。

钱易院士详细分析了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她指出我国虽然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由于人口过多使得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与世界人均值差距较大,而且我国国内目前资源供需存在巨大缺口,在重要矿产资源方面的缺口早已凸现。另外,中国过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各类恶性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环境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国迫切需要实现发展模式的改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着极其重要和必要的。而在中国十一五规划要求和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加快经济模式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表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目标。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钱易院士指出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发展模式,并详细介绍了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虽然对于发展新模式有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或循环型社会等等不同的表述,但究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循环经济通过改变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钱易院士用“3R”概括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资源化(Reuse),以信息化和高科技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绿色化学、工业生态学、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等都是人类实现循环经济的成功探索和经验,钱易院士详细介绍了这些措施在经济社会中的具体实践和应用。钱易院士还从节能与能源结构的转变、消费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因素等三个方面对于实现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做了详细论述,并介绍了政府、企业、公众在实现循环经济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做的贡献。能源结构转变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加强煤的清洁利用和综合利用;提高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核能的利用。关于消费模式钱易院士指出要特别关注消费的下游效应和弹性效应。所谓下游效应即在系统最下游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消耗,就可以在系统上游减少数十倍甚至数百、数千倍的资源投入。“弹性效应”是指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会被消费数量的增加所抵消,所以转变消费观念至关重要。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要减物质化和非物质化,以服务型经济代替消耗型经济。

此外,钱易院士介绍了美国、日本等国家再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循环经济在我国相关省市的实行情况,她指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法制和政策的保障、需要正确的决策、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环境伦理观。在各类重要的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相继颁布的同时,德国1996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日本2000年制定了《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等八部法律,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已经正式实施,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也已于200911日起施行。科学技术的支持包括需要理论创新、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三方面的相互支撑。而环境伦理观则包括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自己并关心人类和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三个层次的内容。循环经济是可以实现人类、自然和社会“三赢经济”,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资源和有利社会稳定。

针对正在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掀起的全球低碳风暴,钱易院士指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关键在于提高效能,在于“绿色科技”。就全球气候变暖钱易院士认为发达国家应负担主要的责任,占全球人口20%的发达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的75%,发达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排放的相当一部分温室气体是由于出口发达国家的产品而造成的。另外,发达国家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充裕的资金,理应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循环经济,从我做起

最后,钱易院士指出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正确途径。钱易院士还从环境伦理观的角度号召同学们要尊重和善待自然,关心自己并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从我做起:发展循环经济匹夫有责; 从小事做起:莫因利小而不为;从现在做起: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可持续发展不是梦!我愿意与大家一起为之不懈努力!”在钱易院士掷地有声的号召和持久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