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媒体联合舆论调查显示:双方互信达4年最低

来源:瞭望   发布时间:2015-05-20 22:14:41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两国民众对于双方关系的未来并不悲观。接受调查的中日国民中,认为中日关系未来会继续恶化的人只占少数,日方为20%,中方是27%。相较于日本,中国国民对未来中日关系的改善更乐观,这个结论和前几次调查一致。日本方面有七成左右的民众认为两国关系会维持现状

迄今为止,《瞭望东方周刊》和《读卖新闻》以两国民众为调查对象的大型同题调查已是第五次了。前四次的调查结果,几乎见证了中日关系破冰迎春的整个航程:从200610月安倍晋三“破冰之旅”,温家宝总理20074月的“融冰之旅”,2007年年末福田康夫“迎春之旅”,到胡锦涛主席20085月的“暖春之旅”……

时间轮盘转到了2010年秋天。“多事之秋”写进了今年中日关系的日历。

中日两国民众对于彼此的看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他们又如何看待两国关系的前景,如何预期未来?2010年的中日同题舆论调查结果,在纷繁纠结的现实背景下,勾勒出中日两国怎样的邻居关系?

此次调查于201010月下旬在中国、日本同时进行,调查对象是两国20岁以上的公民。

日本《读卖新闻》方面的有效样本总量是1040人,调查范围涵盖日本全国。中方调查则由《瞭望东方周刊》委托零点调查公司,调查范围和前几次一样,在全国十大城市进行,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哈尔滨、青岛、长沙。中方调查有效样本总量为1045个。

双方均采用CATI电话定量调查方式。该调查方法所用的CATI系统主要由微型计算机和CATI软件组成,可以进行随机拨号。调查访问采用访员读录法,由访员读出问卷,受访者回答,访员同步在计算机中填写问卷。

本次同题调查所设问题,除了继续前四次调查中双方认知、对两国关系的现状和前景的看法等内容之外,增加了诸如“如何看待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等新问题。

双方互信四年最低,对两国关系未来却并不悲观

“如何评价目前的中日关系”,日本方面接受调查者中,有九成选择了“不好”和“不太好”,而2009年有近一半的日本人对当时的中日关系状况给出了正面的评价。接受调查的中国公民中,亦有八成人对当下的中日关系给出负面评价,认为不好的人占81%,比2009年高出38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还显示,中日两国国民彼此的信赖度下滑,达到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

然而两国民众对于双方关系的未来却并不悲观。接受调查的中日国民中,认为中日关系未来会继续恶化的人只占少数,日方为20%,中方是27%。相较于日本,中国国民对未来中日关系的改善更显乐观,这个结果和前几次调查一致。日本方面有七成左右的民众认为两国关系会维持现状。

近九成中国人认为未来更好,日本人乐观者仅一成

“你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是连续三年都出现在调查问卷中的问题。

日本民众中,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其有正面影响的人同步增加,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6个百分点,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38%的日本人选择了“正面影响大”,比上一年又增加了8个百分点。但今年选择负面影响大的日本人有所增多,达到了49%。相比之下,中国调查者中有约1/3的人选择了“正负面影响一样大”。

在本次新增加的调查题目“如何看待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这一问题上,日本民众中,有9%的人认为是“好事”,而不赞成的人达到81%

在另一个本次调查新增的问题上,“你认为上海世博会有助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吗”---大约一半的日本人认为“没有”,而2009年的调查中则有一半的日本人认为北京奥运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与日方的调查结果截然相反,超过九成的中国人认为上海世博提升了中国形象。

迥异的看法还体现在对于自己未来生活的展望上。有87%的中国人认为十年后自己的生活会比现在好,而日本人对于未来的预期相对悲观,仅有一成左右的人觉得未来会更好。

“强大的经济”成为日本人对中国的重要印象之一

20073月本刊与《读卖新闻》举行的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同题调查中,在日本单独设立了一个题目,即“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什么时候可以追赶上日本”。那时大致有1/4的日本学生选择了“5年之内”。2010年,也就是仅三年之后,这个预期已变为现实。

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给日本国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关于对方国家印象的调查题目中,日本方面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强大的经济”进入了“你对中国有何印象”的前三甲,但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军事能力强大”,其次是“弘扬传统文化”。

而中国人对日本的印象中,排在前三的分别是:“技术先进”、“经济发达”,以及“保护环境”,这和前几次调查结果相差无几。

如此印象在两国民众心中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合作预期。对于未来两国将在哪些方面展开合作,日本方面的被调查者把同中国的政治经济合作放在首位,而中国方面则把“科学技术”当作是中日合作的优先内容。

日本人认为经济关系上中国比美国更重要

2007年春季的中日调查结果显示,两国均有一半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美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较为消极。但无论是2009年还是2010年的调查结果都有一个相同之处:从政治方面考虑,中国民众和日本民众都把对美关系置于第一位。但认为中日关系重要的日本人也在增多,从2009年的18%增加到27%

从经济方面考虑,60%的中国人认为美国比日本更重要,比上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而在这个问题上,日本方面,连续两年的调查结果均认为中国更为重要,2009年的数字是46%,本次调查的数据为58%

日本民众对于与中国的政治合作期待体现在朝核问题解决上。对于“解决朝核问题,你希望中国发挥主导作用吗”这一问题,2009年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日本人选择了“希望”和“非常希望”。今年仍有超过一半的日本受调查者表示,希望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有74%的中国民众也表达了同样的期待。

日本受访者认为历史问题应优先解决

知识产权问题、历史问题、领土相关的主权问题等一直横亘于中日两国之间。这些问题中,哪些是两国民众心目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呢?

2009年的调查中,在“进一步增进中日友好关系,两国应该优先解决以下哪一个问题”的选择上,中日民众均把“认识历史问题”放在了第一位。日方认为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次序依次是:共同开发东海油田、知识产权问题。

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日民众对于两国应优先解决的问题认识接近,都集中在:钓鱼岛领土主权、历史问题、共同开发东海和知识产权,不过排序略有不同,中方把钓鱼岛领土主权放在首位,而日方认为历史问题最为首要。

最感兴趣的旅游内容:自然风景、历史遗迹、传统艺术

在上海世博会上,日本馆一直是很受中国人青睐的场馆之一。从馆标“微笑相连”的设计到馆内遣唐使、鉴真东渡等一系列反映两国源远流长交往历史的展示,都吸引着关注中日友好的中国游客。

而借世博契机吸引更多的中国人去日本旅游,也是日本馆精彩展示的重要目标之一。

那么,到底两国各有哪些方面是对方旅游者最感兴趣的呢?

此次中日调查,专门设置了一个新题目---“如果去对方国家旅游,你会对那些内容感兴趣?”对于日本人而言,从调查结果上看,中国的自然风景、历史遗迹、传统艺术等最富吸引力,分别排在他们最感兴趣的前三位。

而日本最吸引中国游客的前三位同样是:自然风景、历史遗迹和传统艺术。

然而,在是否愿意日本今后采取更开放的对华签证政策上,有54%的日本人表示“反对”。■

[NextPage]

玫瑰色与铅灰色交杂的中日一年

每年815日是日本的战败纪念日,今年恰逢65周年,日本媒体大量报道的是美军空袭下日本民众的悲惨状况,却都抹去了日本是战争挑起者这一最根本的事实

在日本,天气好的时候,常常可以看见一种绯红色的云霞,非常美丽。天气不好的时候,取而代之的,则是铅灰色的云块和滂沱大雨。

这种天气变幻常常让我联想起中日关系---近几年,经过高层互访的“破冰”、“融冰”、“暖春”之旅,铅云似已消解,绯红色的云霞初露绚烂。

当然,由历史情结和现实利益交织纠结的中日关系,既不可能永远为阴霾所笼罩,也不会总是云霞灿烂的一片玫瑰色。

舛添要一突然问,为什么不提日本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中日之间最纠结的历史问题,日本人的理解不像中国人那样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复杂与暧昧。年长一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当年日本给中国造成的灾难,内心充满愧疚和歉意。

19453月受官方的国际文化振兴会派遣来到上海的作家堀田善卫(1918~1998),原本对日本侵略战争并不了解,来到中国后大受震动,1953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时间》,以一个中国文官的口吻记录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骇人惨状和在肉体精神两方面给中国人留下的剧烈伤痛。

比堀田早一年来到上海另一位作家武田泰淳(1912~1976),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热爱者。他曾写道:“即使在日本国内,长江的水流,也不断在我耳畔发出不息的声响。我无法从那沉痛的、但是令人觉得无比亲切的潺潺水声中躲避开去。”

但是,在日本也始终存在着堀田和武田以外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我自己在日本期间曾经历过两次难忘的辩论,特别能代表日本人对于历史问题的看法。

有一次,在跟几位日本朋友喝咖啡时,有一位平素相交不错的50多岁的日本男性友人问我,中国人总说南京大屠杀死了30万人,这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我回答他:“我也不知道这30万人是如何统计出来的,但是我读过许多文献,在1213日下午南京某地,日军用机枪扫射若干万人;在14日上午南京某地,日军活埋若干万人;在14日下午南京某地,日军焚烧房屋若干,强奸妇女若干。将同一文献上叙述的被杀害的人口合在一起,大概在十几万。”

我告诉他,我读的主要是日本人撰写的文献,被杀害者不是放下武器的士兵,就是手无寸铁的平民,而且还有大量妇孺。即便没有30万,这十几万应该也是个骇人的数字吧!而且就其残酷的性质而言,十几万与30万有什么差别呢?那位日本朋友哑然无语。

还有一次,我与另外两位复旦大学的教授去访问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晚上,主人在东京赤坂的一家日本料理店设宴款待我们,并请来了时任自民党参议院政策审议会长的舛添要一。

此公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专攻欧洲政治史,曾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后投身政治,连任几届参议院议员,口才甚好。

酒过数巡,大家都有些醉意。舛添突然向我们发问:中国人总是说过去日本人对中国做了什么样的坏事,其实,日本人对近代中国革命贡献也很大,比如孙中山的革命,就是靠了日本人的帮助。

后来才知道,他突然说起此事,是因为前不久日本的NHK电视台播放了一系列关于近代日本的纪实节目,其中有一集是“支持孙中山革命的日本人”。

我对此有过研究,于是回答他说,不错,孙中山革命在海外的主要据点就是日本,同盟会也是在日本友人的家里成立的,当年宫崎滔天、梅屋庄吉等在人力物力上对孙中山等进行了无私的援助,贡献良多。这些事实,在中国说得不是太多,并非妇孺皆知,但也有相当部分的中国人知道。

不过,当时支持孙中山的头山满、内田良平、犬养毅等代表官方旨意的大佬,却有另外的心机,目的是为了获取中国东北部所谓“满蒙”的利益。1924年孙中山北上北京途经神户时所发表的演讲,表明他对此已经深刻警觉。事实证明,当年支持孙中山革命的大部分人,后来都成了在中国扩张的急先锋,这点也要搞清楚。

如此作答,使酒宴的气氛顿时有些紧张,冷场了几秒钟后,对方主动为我斟酒,将气氛缓和了过来。

战败纪念日,媒体绝口不说谁是战争挑起者

今年三月底,我来到神户大学任教,又一次亲身感受了中日关系的波诡云谲。

在今年夏天之前,最吸引日本人的有关中国的新闻应该是上海世博会,各大媒体都派出了强大的采访阵容前往上海。

从日本电视画面中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上海世博会规模宏大壮丽,但试开放时秩序混乱,还有世博主题曲旋律是“抄袭”日本歌曲。

每年815日是日本的战败纪念日。各家媒体,尤其是NHK总会制作一些专题节目。今年恰逢65周年,算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媒体向观众传达的主题是,战争是何等残酷,和平是何等可贵。这是没问题的,但表现的方式却令我感到十分不满,甚至是气愤。

日本媒体大量报道的是美军空袭下日本民众的悲惨状况,冲绳登陆战中日本牺牲了多少平民,走上前线的年轻士兵写给母亲的家信是多么催人泪下,更不用说广岛长崎原子弹的危害。

这样的宣传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在绝大多数日本民众的心目中,过去发生的战争就是与美国开战的太平洋战争,最后日本败给了美国。他们完全不谈,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用武力侵占中国东北,随后不断向南蚕食,又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在中国展开了一场几乎长达15年的侵略战争,使无辜的中国人蒙受了巨大灾难。无论是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战争,还是与美国展开的太平洋战争,媒体几乎都抹去了日本是战争挑起者这一最根本的事实。

这使我感到非常的愤懑和悲哀,因为在这样的历史教育下,日本的年轻一代难以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认识,也会使他们在与曾有过历史纠结的中国、韩国等邻邦交往时,显出惊人的无知。

日本媒体渲染中国“意气用事”

9月发生钓鱼岛“撞船”事件后,连续数日,日本媒体,尤其是NHK,头条报道都与此相关。日本媒体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报复性措施,包括事实上停止向日本出口电子产品中必不可少的原料稀土,停止部长级会谈,取消中国高官访日,大幅度削减赴日观光客,严格向日本进出口的海关手续,等等。

所有这些新闻,日本媒体都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报道。其结果是,在日本民众心目中,中国变得十分“强悍”。日本人对在街头采访的媒体记者表示,中国“意气用事”。大部分日本人对今天的中国似乎更多地感到畏惧,但缺乏尊敬。

前几天,我与一名曾在香港大学留学一年、学习中文很有热情的日本女学生聊起今日的中日关系。我问她,发生了这一系列事情,你对中国的印象有什么改变?她回答说,因为去过中国,对中国还是有一定的了解,近来的媒体渲染,并没有怎么改变她对中国的印象,但目前中日关系上出现的波折,却令她“非常担忧”。

1025日下午,北京机场,我在参加了一个研讨会后准备返回日本,巧遇几十名穿着中学生制服的日本学生。他们就是应温家宝总理5月邀请访华的1000名青少年中的一部分。他们原本计划9月中旬成行,因为钓鱼岛“撞船”事件而延期。

一名肤色黝黑的男孩胸前挂的名牌上写着:访中团关西分团,滋贺县。我问他,这次走了哪些地方,他回答说北京天津唐山。我又问他,中国和日本有什么不一样?他腼腆地笑说,有些汉字意思不一样,看不懂,然后突然冒出一句:“来到中国,今天还是第一次看见蓝天!”

中日关系上空的舒心蓝天,何时能够到来?

民间互信为何建立艰难

我们希望构筑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日本方面也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家有勇气和中国把关系完全搞坏。实际上,还是要维持一种“斗而不破”的态势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琳报道

《瞭望东方周刊》和《读卖新闻》连续五次的同题舆论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都做了仔细的分析和观察。在他看来,同题舆论调查堪称中日关系的晴雨表,因为调查中既有固定题目,比如如何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对方国家是否值得信赖,未来两国关系走势如何看待等,每次也根据当年的中日关系大势增加了新问题。

他举了一个例子,2008年日本救援队参加汶川地震救援,表现良好,那一年的调查结果反映,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信赖程度一下上升到56%,比2007年高出41个百分点,直观而迅速地反映出两国国民对双方关系的敏感程度。

2010年的这张晴雨表,背后蕴藏着怎样的逻辑和方向?本刊就2010年中日同题调查的结果,专访了高洪。

双方认知度为何下滑

《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的调查结果,和前几次相比,你是否觉得有非常大的不同?

高洪:我的感受正如同现在的季节,寒风瑟瑟---双方认知度的下滑可以说相当惊人。比如,2010年对当前中日关系的看法,日本方面的调查结果认为“不好”和“非常不好”的人加起来达到90%,这比2007年的52%2008年的57%2009年的47%一下上升了三四十个百分点;中国方面也是一样,对于当前中日关系看法认为不好的也达到81%,比2008年的29%2009年的43%都要高很多。这明显体现出两国关系遇冷、特别是国民感情急剧降温的实际状况。

从相互信任度上看也是一样。2010年认为对方值得信赖的调查结果在日方是7%,比过去的24%19%28%大幅跌落;中方同样如此,从2009年的34%一下滑到如今的15%,减了一半还多。

《瞭望东方周刊》:这是意味着今年中日关系遇到了转折点,还是预示中日关系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高洪:近年来的中日关系,由于其中几个重要因素的变化,使过去旧的平衡被打破,因此难免会在一些敏感点上出问题。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连续快速发展。

我们知道,过去中国是“大而不强”,日本是“强而不大”,双方有很多利益上的包容性和互补性。但现在,中国今年GDP总量超过日本,给日本国民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冲击。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是我们保卫我们自己国家利益的能力的不断增强,这在日方看来就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在不断增长,一些日本人包括一些不负责任的日本媒体炒作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论”,造成了某种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气氛。

第二个因素,是日本政治事务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的国家战略一直在调整中,尤其是进入新千年以后,中日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多矛盾和摩擦,比如在自民党的小泉执政时期出现了严重的所谓“政冷经热”局面。之后两国通过首脑外交,政府间加强政治互信,缔结了第四个政治文件,经过所谓“破冰”、“融冰”、“迎春”、“暖春”等几个阶段,建立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但与此同时,日本政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特别是2009年政党交替,从未有过执政经验的民主党变为日本执政党,其执政理念、战略抉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民主党政府,从第一届鸠山由纪夫,到背后的小泽一郎联合主导局面,转换到第二届首相菅直人。

鸠山政府曾经考虑过要调整大国关系,适当拉开与美国的距离,建立一种所谓平等对话框架下的日美关系,倾向于重返亚洲,重视对华关系。但这种调整随着鸠山由纪夫和小泽一郎双双去职而结束。菅直人政府调整了对外战略选择,又改回到依傍美国对亚洲开展强势外交的一种状态。

第三个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因素是美国因素。

美国有其自身的远东战略,有对日本的要求,也有和中国错综复杂的关系——既有遏制中国的一面,也有需要与中国合作的一面。这让美国的东北亚战略表现出多种性质。

对美国来说,一个重要的利益攸关的问题是要维系美元的国际金融地位。在欧元对美元形成挑战以后,如果亚洲,按照民主党第一届政府的做法,出现了中日的快速接近,甚至实现了鸠山由纪夫早些时候提出的所谓“东亚共同体构想”的话,早晚可能出现一个类似欧盟或者说有东亚特色的区域经济共同体以及共同货币,这必将给美元造成新的挑战。对美国而言,现在主要支撑美元的恰恰是泛亚太地区,其中最有活力的恰恰又是东北亚所在的经济区域,因而美国需要中日之间有适度的摩擦---在其可控制的范围内,既非战争状态,但也不会太亲密。

这三个因素导致了旧的平衡被打破,而在新的平衡出现之前,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我同意你的说法---中日关系正在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

[NextPage]

双方经济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