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的三峡情

来源:搜狐教育   发布时间:2015-05-20 22:17:21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在我国的一批老科学家中间,80岁的潘家铮院士应算是“年富力强”的了。事实确实如此。他自2002年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以后,肩上的担子和繁忙的程度并未减轻。他担任着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经常到那里去上班;他担任着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常为工程的质量问题把关和出力;他担任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为这一工程的每一步进展竭尽心力;他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东北水资源研究课题,对重大水电工程的布局进行谋划;他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和博导,先后带了10名博士生;他被云南、贵州等地的一些水电工程聘为顾问,少不了要为这些工程提供咨询与献计献策……

在诸多工作面前,潘家铮花费精力最多和最感自豪的还是三峡工程。

他与三峡工程的情结,开始于20年以前。1985年,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潘家铮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和技术负责人。及至三峡开发工程总公司成立,工程进入实施阶段,潘家铮又担当起技术委员会主任的职务,负责对设计的审查。到了2003年,在他担任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之后,他认为“运动员与裁判员不能兼于一身”,便主动辞去了技术委员会主任一职,专心于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潘家铮院士说:“质量检查要求非常严肃和慎重,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切不可走马观花。”因此,他每年至少要去三峡工地两三次,以定期或不定期对三峡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查。此外,专家组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重点开展调查工作,并将调查情况及时向专家组汇报。

在与记者半个多小时的电话交谈中,潘家铮院士对三峡工程的质量始终充满着乐观和自信,认为三峡三期工程的质量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标准。他说,偌大的一个土建工程,竟然无一道裂缝,这是世界罕见的。但是,他同时强调:“工程的质量,是施工人员干出来的,质量检查只是对质量工作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这些话自然包含着谦虚,也透露出欣喜与自豪。

在潘家铮院士兴致勃勃地谈完三峡工程之后,记者问起他近年来的写作情况。他介绍说,他的写作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写作,近来较少;二是对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如电力改革、建设节约型社会、端正科技界风气等等,多发表于报刊之上;三是科学幻想小说,在过去已出版20多篇的基础上,近来又写了8篇,有家出版社准备将他所写的约30篇科幻小说结集成4卷出版。谈起这件事,潘家铮不禁连声叫苦。他说,写科幻小说是很费思考的事情,他写的一篇《蛇人》,不过几万字,却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因为他写科幻小说,总要力求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又要表现出正确与错误、善良与丑恶之间的矛盾,构思实在不易。虽然很苦,但潘院士定然尝到了其中的乐趣。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