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任务验证新平台:让实验室里的机器人走出来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2:18:16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什么叫‘视听觉认知’?这就叫‘视听觉认知’。”指着场上正激烈竞赛的无人驾驶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王飞跃研究员有些兴奋。一场为展示和验证基础研究成果的“智能车未来挑战赛”近日在西安开战。

担任比赛裁判组组长的王飞跃认真地注视着每辆车的表现。“以前跟别人讲起‘视听觉认知’都觉得很抽象,现在看看这些车就清楚了,就是要让机器能像人一样识别环境,做出判断自主驾驶。”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以“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为资助对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这场动感而时尚赛事的主办者,这让许多人不解。事实上,这正是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中设计的一个验证平台。

“我们就是要让实验室里的机器人走向真实世界。”“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无人驾驶车辆及其比赛不仅是重大研究计划科学问题的载体,更是科学任务的物理展现与验证,有助于促进重大研究计划产生能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重大成果。而这种成果并非以往的简单论文或只能在实验室里演示的结果,而是能够实现应用基础研究与物理可实现的系统有机结合。

“以前我们的项目评审或检查只是开开会,看看论文,现在就不行了,研究进展都要到我们的比赛中来展示,这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郑南宁说,在比赛现场,人们能够直观感受到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问题,不容易联想到基础研究的层面。

郑南宁告诉记者:“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背后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信息科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基础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不能截然分开。要让机器和计算机来实现视听觉认知,需要探索一类符合自然场景下视听觉认知过程的计算模型,然后在这类模型下解决可计算性和计算复杂度问题,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本次比赛设有“交通标识识别、S弯行使和泊车基本能力测试”和“复杂环境综合测试”两大环节,在复杂环境综合测试的3.6公里路程中设置了“环岛行驶”“禁行”“交通信号灯”“停车让行”等多种交通标志,还有“U形”转弯、变更车道等行驶任务,然而在全部9支参赛车队中,没有一辆车成功完成全部测试任务。

“与现实环境相比,我们的比赛环境是相对简单的,但是没有一个车队能够完美的,像人一样完成整个驾驶过程。这说明让实验室的研究走向真实世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队伍在实验室的研究做的很好,可是到实际环境中,表现却不如意。”

郑南宁认为通过这次比赛,参赛的各个研究团队需要认真总结,真正解决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里研究理想的“实际问题”。此次参赛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一直从事传感器研究,与实际应用接触较多,比赛中的表现也技高一筹。“以后我们的研究要想办法去解决实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对比赛中各个车队表现出的技术问题,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学部副主任张兆田表示,他们会据此不断调整项目的实施方案。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